「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蒋光祥
上一次你带着好奇拉开门,走进家门口商圈内的那台酷似电话亭的迷你KTV是哪一年的事情?还记得吗?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尝试,可能很多人会发现迷你KTV现在越来越难找了,不过二手交易平台上,正在被“甩卖”的迷你KTV倒是越来越多。在很多运营商看来,这类项目已经是“失败了”,“苏州等地市的商场,已经基本没有这些迷你KTV了”。
从踩中“共享经济”和“无人化”风口,成为正风口的那只猪,一度成为各大商场和影院、机场等场所的“标配”,到现在乏人问津,“还不如共享按摩椅”。迷你KTV的起飞与落幕不过四五年的光景。根据媒体对多位加盟商的调查,在当时的市场情况下,他们甚至都来不及进行市场调研,就“一股脑儿”地扎了进去。多个迷你KTV品牌横空出世、蜂拥而至,背后一轮轮的资本投资更是不亦乐乎。据了解,购买一台迷你KTV的设备成本,即一个玻璃亭配半截窗帘、一台点歌机、两张高脚凳、两副耳机、两只话筒,再加上点霓虹灯点缀,大概仅在2万多元。看上去妥妥的是一门投资回报时间短、回本快的生意。但实际情况可能没有迷你KTV品牌方路演时PPT上写的那么乐观。迷你KTV外形虽然小巧,但场地租金、电费、维护保洁、维修费都是重要支出。热门商圈昂贵的场地租金可以靠运营商和商场谈分成(免租或者低租,相应提高分成)来想办法缓解,但另外一项重要支出——歌曲版权费用问题则无法回避。这些费用叠加,加上迷你KTV消费的市场定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决定了市面上用户一小时的消费价格大多在80元左右。这显然会令大多数消费者觉得不适或者“不值得”。
因为对比近些年来同样式微的传统量贩式KTV,后者非高峰时段用上团购券后的价格不过30元左右一小时,而迷你KTV并无高峰与非高峰时间段之分,同时会对消费者按照点播歌曲数量来收费,价格问题显然会成为用户吐槽的众矢之的。传统KTV的租金与人力成本非迷你KTV所能比,而现在迷你KTV的消费价格要高于传统KTV,客户无疑自己心里会算上一笔小账。传统KTV可以通过出售水果瓜子矿泉水来“客户无感化”补贴自己的成本,而迷你KTV却只能盯着顾客唱一首歌收一首歌的钱。这就使得迷你KTV尝鲜可以,高频次消费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客户黏性已经肉眼可见。当客户逐渐对迷你KTV失去新鲜感之后,营收崩塌也就在意料之中。不少迷你KTV经营者试图拓展新的盈利渠道,诸如叠加广告、售票、导购、直播等增值服务来实现多点营收来“自救”,除了实效尚待时间证明,实质上已经令迷你KTV得以存在的核心主旨跑偏,买东西或者看直播我花钱进这个“电话亭”干嘛呢?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传统量贩式KTV尽管式微,但短时间内尚难以预见会有完全可以替代传统KTV所有功能的第二种形式或者业态出现。因为成年人都明白,除了极个别自我沉浸型的“麦霸”,我们去K歌的真实需求往往不是唱歌本身,更多的是和三五好友一起交流情感、放松娱乐。极端一点说,KTV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聚众式、体验式娱乐,而这完全是迷你KTV想破头也无法满足的,迷你KTV能做到的,自己买个能插手机的麦克风在家也能做到。也正因如此,很多顾客体验过一次迷你KTV之后,丢下一句“啥也不是”,便再也没有光顾过。对于这部分社交需求大于唱歌需求的客户来说,你再符合碎片化时间消费和轻娱乐化的理念,我根本就没这个兴趣,不要钱也不想进。
迷你KTV究竟是否只是“昙花一现”,是否从一开始就注定生命力有限,除了自身要改变同质化、低门槛的行业竞争现状,直面自身发展中不管是行业定位和内容管理、设施安全、乃至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还是得看“Z世代”们的脸色。年轻人的喜好是什么,市场和资本的风向就在哪里。迷你KTV的出路,在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新兴行业的衬托下,不进则退,已经越来越窄。你能够升级,这些竞争对手也不会束手待毙,留给迷你KTV的时间似乎已经不多了。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者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