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搞种植是很多人的主要选择,种植蔬菜、水果都是比较常见的,而且可替代性比较高,如果涨价得太离谱,很多人就选择不吃,所以价格也不会涨太离谱,偶尔的高价只会是昙花一现。比如去年大葱、辣椒,即使涨价迅猛,但仍在不少人可承受范围内,而近日的香椿一斤卖到90元,与年3月的一斤元,都是昙花一现,这两天香椿价格已经迅速回落,因为没有需求作为支撑。不过在中药材方面,很多都是生长期长,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有时涨价非常离谱,也照样在市场走量迅速。
除了种植户和商贩,很多农民对于中药材价格并不敏感,甚至说没什么概念,因为并不是平时经常会接触的,或许听得比较多的是什么品种被炒作了,什么品种成了种植骗局。炒作中药材,已经是近20年来比较常见的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有板蓝根,在年和年都出现5-8倍不等的涨幅,而且高价持续时间长。
涨价就会促使农民们扩大种植,接着就是供给量增多,加速跌价,其实板蓝根种植1年就采收,还能尽早脱身。与人参同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三七,需种植3年才能收获,一旦投入后暴跌,农民就进退两难了。
容易被炒作的中药材,总有几个特点,昂贵是必然的,生长年限长、市场又有不小的知名度,而这些条件三七都具备。三七又叫田七、人参三七、文三七等,民间一直有不小的需求,在某些地方还是进入青春期前必吃的。
从年起,三七在09年、10年、13年、16年都经历了市场炒作,或是商家囤积抬价,或是涨价阶段,炒作种苗吸引种植。最近一次价格峰值在16年底,至今价格不断下跌,其中60头(规格)的已经从当时的元/公斤,跌至如今的元/公斤,又一波炒作落幕了。
由于年底的那一波涨价,在年投入种植的三七,已经在年采收结束。又一波炒作落幕了,但产地的价格已经跌入谷底,对比年初的元/公斤低价,可以说是五十步与百步,相差好不了多少。一边是往年的库存尚未得到较好的消化,另一边则是种植户田里不断的产新,销售压力巨大。
按理说,三七仅在云南有较大规模种植,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又是常用中药材,并不至于落到这样的局面(低价还难走量)。但是无奈于终端商家此前担心会出现再次暴涨,存货较多。
回看产地,三七已经不再是云南文山州才有种植,因为种植过三七的土地,几年内不能再种,所以也就逐步转移到周边的昆明、玉溪、红河、大理等地种植,并在三七高价时出现了大量的跟风种植,如今很多农民都感慨:莫要跟风,三七高价的时候,种苗也会跟涨,如今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利润。
还有一方面是三七在市场上的表现,由于商家的宣传不够准确,近几年三七甚至被当成滋补药材,出现一些食用后适得其反的事件。另外,三七虽是药食同源,但并未像人参那样被允许成为“新资源”食品,无法被包装成大众消费的食品,公开宣传售卖,至今仍得到药店或药材市场去买,这都阻碍了三七打开更大市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