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全球大跌,道指狂泻近1000千什么才是
TUhjnbcbe - 2022/10/7 23:25:00
国庆帮扶白癜风患者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

导语:

贫穷、住房、生存,这些社会学中最为重要的话题,很难不引起人的联想与共鸣。尤其是在美股狂泻的当下。

6月11日,美股开盘重挫,道指跌超点,跌幅一度扩大近点;标普跌超3%,纳指跌幅亦超2%;VIX恐慌指数涨超17%,创近1个月新高;能源、航空板块集体大跌,联合航空跌16%;就连前两天刚上热搜的蔚来也跌近了10%。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美剧《无耻之徒》中的一个片段。

有一季,讲到剧中大姐Fiona用飞来横财投资了房地产,出租收租。她的租客为了躲避房费,无所不用其极。而Fiona对此没有丝毫同情——对于这样的日子她能感同身受——但同理心不曾减少房租半分。她也有贷款要还,看似发生阶级跃升的她,不过是固化的阶级秩序倾轧下的蝼蚁,除了酒精和*品,身无长物;除了远走他乡,无所依靠。

《无耻之徒》说的是芝加哥Gallagher一家的故事。他们正如书中描述的那些底层老百姓一样,活在殚精竭虑与惶惶不可终日中。

首先,为什么会有贫困?

为什么会发生贫困?很多学者在描述贫穷、解释不平等的时候,都把矛头指向两点。

其一是我们看似无法控制的“结构性因素”(structuralforces):比方说历史遗留的种族歧视问题,或者是经济的转型与变迁。

第二点则强调“个人的不足”——这包括文化上的习俗,例如未婚成家;或是“人力资本”的匮乏,比如教育程度偏低。

自由派人士比较青睐第一种解释,而保守派则钟情第二种。前者带有决定论的悲观色彩,留给我们的改良空间不大,却为“革命”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后者是披着说教的假道学外衣,谴责人的不求上进,却对“无知之幕”置若罔闻。

但是班纳吉和迪弗洛不一样,他们在年出版的《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尝试描述穷人掉入贫穷陷阱的缘由: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府、NGO等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和迪弗

比如,在*策方面,往往将贫穷和饥饿这两个词挂钩,认为穷人就是吃不饱饭的人。所以,这些*策会主张直接发粮食。但是,绝大多数人穷人并不是吃不饱饭,穷人面临的真正问题是没有办法获得全面的营养。这会影响到他们下一代的智商和前途,世代无法摆脱贫穷。

比如,在健康方面,有观点认为只要我们在贫困国家加大公共领域的投资,预防疾病,就可以让穷人更健康。但真实的情况是,疫苗就算再便宜,穷人还是不会接种疫苗,他们只关心生病以后要花多少钱来治。“因病致穷”的现象比比皆是,但穷人就是不愿意买保险、打疫苗。

到了治病的时候,穷人也更喜欢那些要价高但只会开抗生素的医生,而不是选择真正有帮助的免费医疗服务。因为大多数穷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生理知识,他们听不懂医生的解释,而注射抗生素会让他们立刻感到好转。

而在教育问题上,穷人的孩子不上学并非因为没钱。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实施了义务教务,可由于学校教育质量低下,老师缺席,上学纯粹是浪费时间。此外,家因为教育的回报往往是在十几年之后,这让很多家长看不到投资的价值,同时也不想放弃孩子现在能挣到的钱。这就使得很多穷人的孩子都不去上学。

所以,在教育问题上,光靠免学费是远远不够的。

等等等等。

我们在提出原因的时候,也在试图给出答案。但我相信所有的改善性建议都是隔靴搔痒。真正重要的是,人的生存与志气。

如果我们从法国大革命算起,把自由视作人的基本权利,不过三百年。可西方语境下却将自由等同于人权,发生了诸多舍本逐末之事(新冠疫情大流行可见一斑)。

人的第一权利,首先是生存。没有存在,便没有发展。“美国梦”不是意识形态上的不可调和,而是认识论上走向了形而上与僵化。

三百年前的机会大陆,推崇个人奋斗,会回报奋斗。而今的阿美利加,很多人得不到检测,得不到救治,总统却说,“可能这就是生活吧。”

社会越发展,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滑向“去小康”、“新温饱”的状态。阴谋论一时甚嚣尘上,大麻合法,*品泛滥,让更多的蝼蚁沉湎颓废,就没有人妄图革命了。靠食品券度日的美国人侈谈什么私有产权?

而只有“贝弗利山庄”们才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仓廪实知礼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勿陷入经济学的窘境

在新书《好的经济学》里,作者有些悲天悯人地对“经济学”作出了好坏的划分。

因为经济学日渐沉迷于学院派、数量化、模型式的研究,有意无意地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界限,对真实世界置若罔闻。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实现最优效益”。按照边沁功利主义的解读,“最优效益”,即使所有人的幸福得以增益。

坏的经济学带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偏执,“期待市场总能创造公正的、可接受的甚至高效的结果”。坏的经济学未必信仰“市场万能”(无数次的经济危机已经证明无形之手的有限性),却始终坚持“市场优先”的。

“坏经济学支撑了对富人的慷慨施舍和对福利计划的压缩,宣扬了国家无能、腐败,穷人懒惰的观念……狭隘的经济学告诉我们,贸易对每个人都有好处,更快的增长无处不在。只是需要人们变得更加努力,且所有的痛苦都是值得的。盲目的经济学忽视了全球范围内收入差距的爆发式扩大,随之而来的社会分裂的加剧,以及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从而推迟了应有的行动,以致可能无法挽回。”

好的经济学应该是怎么样的?它应当战胜无知和意识形态,回归“最优效益”。比如,“确保在非洲免费分发(而不是出售)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从而使儿童疟疾死亡人数减少一半以上。”它应当把GDP作为手段,而非目的,最终提高普通人,尤其是最贫困者的生活质量。

而事实是,肇始于启蒙时代,提防“利维坦”、*府权力的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强。这些追求“理性”的所谓自由民,对公权力及其伴随的腐败与寻租抱有极大的不信任与仇视。这意味着“有为*府”在西方语境下注定是昙花一现。

然后,“英国脱欧“、“*马甲”、“弗洛伊德之死与示威”就明示了这样一种抵牾:市场不能帮助所有人摆脱贫困,*府也许有能力,但这种可能性夭折了,被怀疑谋害了。也许只有上帝可以拯救穷人。然后新冠疫情来了,穷人尚未享受活着的幸福,就早早进入了天堂。

不管是什么经济学,都是为了日子有盼头

好的经济学,首先为*府制定*策提供依据。但经济学的影响范围远超*府的权力部门。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经济学。

自打记事,搬了八次家,光小学就搬了五次,有限的生命光景中,一半时间在租房中度过。

世纪之交的那几年,我们租的是老城内的老房子。房租约莫五百,一室一卫,共用一个厨房,上下不过二十平。

又过了两年,父亲生意亏空,搬到了边上的房子,月租三百,十平上下,用隔板档出了灶台和洗手间(非常恶劣),四口人住。十平的房子,我住了三年,永生难忘。

交不起电视费,用针头插楼上人家的闭路电视线接收信号。就像书中所言,电视对于穷人太重要了!小学语文课,以《我的房间》为题写作文,是何等难堪。如果生存都很艰难,个人隐私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能描述什么?除了一台十二寸的电视机,一张“沙发-床”两用家具,一张桌子和衣柜,我还能写什么?蜘蛛、蟑螂、老鼠,这就是童年的“玩伴”,它们是贫困日子里的鲜活生命,而人犹如行尸走肉。小学六年级,父亲把欠款还完,在市区买了一套五十平米的老房子,隔出了一个小房间给我,而那个时候,我再也没有机会写那样的作文了。又过了几年,我上大学的时候,老房子变成了百平的住宅,衣食无虞,奔向小康。

家境的变迁,固然有个人努力与机缘的因素,但我们总不至于像密尔沃基、芝加哥的穷人那样面临被驱逐的风险。我们甚至可以找到任何价位的房子,为肉体和灵*觅得一个栖息的港湾。再不济,对于近半的中国人,他们还有农村的土地可以回归,去耕耘,去生存。

中国做对了什么?就是当资本在竭力捍卫既得利益,谋求更大收益的时候,为社会流动性留了口子,许诺“不落下一个”的全民小康并为之奋斗。中国人强调集体性,但更强调个人奋斗,比美国人更美国,因为有希望。

人只要有盼头,日子就不算难捱。是为志。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球大跌,道指狂泻近1000千什么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