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30年》这本书中,讲述了郎朗从一个普通的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流的钢琴家的故事,介绍了培养郎朗成功的秘诀,其中一条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这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
家长甲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培养孩子确实要尽早、赶快,要尽可能地早学、多学。
家长乙说: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培养孩子不能求快,求快势必会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说,像郎朗这样成功的又有几个?
家长丙说:是啊,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受益。他教育出的子女个个都很杰出。
家长甲说:可是时代不一样了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标题自拟,文体特征明显(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完整);③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不要按下成长的加速键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了当下中国家长公认的真理。于是中国孩子早早地背上小书包,周末被课外补习班塞满。而家长们则天真地认为让孩子尽可能地早学、多学,将来便可成人中龙凤。培养孩子似乎像看电影,按下快进键,便可以越过成长的点滴,迅速看到孩子成熟。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中国家长为何要让孩子成长得快些?无外乎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深植于现代人心中急功近利的心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的成熟让人才不再稀缺,大学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让父母们心生焦虑,把孩子送进辅导班,花了辅导费似乎能买一份心安。再者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这十八年的光阴有些父母等不及,他们渴望儿女有出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培养孩子,又怎能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或许人生最令人回味的莫过于那对于世界一知半解却又充满好奇的孩提时光。然而,一旦成长被按下了加速键,孩子便没有时间留意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蝉鸣,秋天清晨的露水以及冬日漫天的雪花。也许你会说长大后会有足够的时间,但那时或许你“杰出”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发现美的能力,忘记生命中充满了美好。失去了这份心境,再多的成就也难弥补内心的空洞。现代人已经失去了故乡,又怎能再失去孩提与小伙伴追逐嬉戏的记忆?
同时,快速成长并不意味着优秀。朗朗固然成功了,一些他快速成长中遗失的快乐也许被他的成功所弥补,但是还有多少个没日没夜练着钢琴的孩子失去了童年也不曾为世界演奏,他们下了那么大的*注却输得一场空。快速的成长还意味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缺失,曾有这样的尴尬,当老师问道“月亮像什么”时,所有人回答“像小小的船”,只因儿时背过的那篇课文。有人曾惊讶德国小学花一个月的时间学中国不到一周的知识,却不知他们让孩子去享受探索知识的快乐,形成对知识的渴求。这也是为何中国填鸭式教育下各领域高学识人才众多,却很少有人能有所突破,然而是那样的突破者真正引领着人类进步。
有些被按下成长加速键的孩子已成人,有些还在飞速“成长”,但那不是真正的成长。如果你正为人父母,如果你也按下了成长的加速键,那么请调回正常速度,当下春色正好,何不带你的孩子流连于鸟语花香?
结构思路: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不要按下成长的加速键”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本次作文侧重学生思维的考查。材料以世界著名钢琴家郎朗父亲谈如何培养孩子开始,引出了观点,郎朗的父亲认为应该“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然后,引出四位家长的观点。无论是四位家长的观点,还是材料中朗朗父亲的观点,都是在探讨如何培养孩子走向成功。
1.郎朗的父亲: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肯定快。
2.家长甲:培养孩子确实要尽早、赶快,要尽可能地早学、多学——肯定快,从小开发孩子的兴趣、天赋。
3.家长乙:培养孩子不能求快,求快势必会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说,像郎朗这样成功的又有几人——否定“快”,认为“快”中的“严苛训练”,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郎朗的成功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
4.家长丙:是啊,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装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会受益。他教育出的子女个个都很杰出——以“梁启超”为例,否定“快”。
5.家长甲说:可是时代不一样了啊——认为梁启超的理念“过时”了,不足信。
分析材料会发现,朗朗的父亲,强调的是,竭尽个人的力量,促进孩子快速成长,并且培养出了“超一流水平”郎朗,他是已经成功的例子。家长甲站在郎朗父亲的一方,肯定快,从正向来说,从小开发孩子的兴趣、天赋,避免孩子错过“成才”的机会;从负面影响来说,朗朗的例子为个例,盲目的强迫,是否会让孩子快乐?甚至违背孩子的兴趣,压迫孩子的童年,以“严苛训练”磨灭童真。家长乙反对的是“求快”“严苛训练”,是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入手,是值得肯定的。而家长丙与乙一样,反对的是“猛进”。二人主张的并非是“慢”,而是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入手,顺应孩子的规律。在作文中学生应抛弃采取单一论证的方法单,应辨证的看待。单一论证其实是一种考试思维的躲避,忽视对论题的辩驳。
1.欲速则不达;
2.赢在起跑线上;
3.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1.一段段铿锵有力的节奏、行云流水的指法,背后有多少挥汗如雨、枯燥机械的练习。感人的乐曲、宏伟的作品、伟大的灵*,往往都需要经历最为痛苦的历练。当我在聆听和阅读的时候,可否思考过背后伟大人物成长的历程,并在作品之外对人生产生更深刻的反思呢。
2.朗朗父亲的教育让我深受启发,父亲如山,严教如爱。朗朗成功的经历让人感叹勤奋的力量和家教的严格。然而,我们也不得不反思,80年代中国第一批钢琴热,为何只出现了朗朗一人,难道就没有第二人历经了如何巨大的磨练吗。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是否朗朗的成功可以被复制和值得被复制。教育的目的、意义,是否只能靠不断地提前、加快、从严来实现。
3.严父之形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形式,似乎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已经成为了家教的榜样。不断地加快和赶早,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和受教育者的现状呢。我想,一味求快求早不会是真正科学的做法,而只是一些家庭和家长的一厢情愿。而为孩子选择的理想,又是否真正符合社会未来的需要、孩子的兴趣志向,则完全是一种猜测。
4.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可算是中国启蒙教育成功的典范了,但没有后期持续的努力和真正治学的精神,早慧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今天的英语教育已经不断地尽早、赶快了,从小学提前到初中,再到幼儿园甚至到胎教,但我们今天还没能产生梁实秋、林语堂这样英语语言大师。今天,我们有让美国都感叹的扎实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学生已经提前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对应地产生更多影响人类的成就呢?
写作指导:拟写分论点
写作训练:最难忍受的孤独莫过于缺少真正的友谊
文言文阅读训练:天下奇才诸葛亮
记叙文写作训练:秋天的思念
写作训练:无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