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争服聪明药最后只能便宜了卖药那小子 [复制链接]

1#

争服“聪明药”最后只能便宜了卖药那小子

近年来学生竞争压力过大屡被提及,为了让学生从起跑线开始一路跑赢,家长“无所不用其极”。近日,不少学生、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购买一种可以显著提升认知能力和注意力的“聪明药”以提高成绩。

赎笔者孤陋寡闻,就目前为止,在笔者所接触的圈子内,还真的没有听说谁服用了“聪明药”这种事,更没听说谁通过服用“聪明药”变得更加聪明了,如果真的有这种药,相信也十分的紧俏,否则天下就不会再有“愚人”了,如此,那真的是民之大幸、国之大幸、天下之大幸。

你想呐,如果人人都变得聪明了,是不是就不会再有人犯糊涂做傻事了,到那时人人都守诚信、遵规则,天下岂不变得更加太平?如果真的如此,这种药再紧俏,再稀缺,国家也一定会鼓励多多生产,来满足社会“刚性需求”的,这一定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治理国家要好得多。

“聪明药”用在社会治理方面一定是好事一桩,如果用在竞争方面,尤其用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开始一路跑赢,一路领先,恐怕就不怎么灵验了。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大家人人都争相使用,就相当于大家都打了一个平手,如此大家就都又回到了原点,谁也不会比谁强分毫,如果有差距,只能是谁的起点更高,谁就会更胜一筹,这相当于大家谁都没有服用“聪明药”,最后只能便宜了卖药那小子。

如果还嫌不够,如果背地里偷偷给自己的孩子加大剂量,医生说了,这种所谓的“聪明药”,真正的商品名称叫“利他林”“专注达”,跟冰*的成分丙胺差不多,虽然有“记忆面包”之称,可以提高专注力,但如果长期服用就像服用一些*品一样,不仅会上瘾,还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副作用,如脱发、失眠、焦虑等。试想,如果一个人长期失眠、焦虑最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就不单单是“聪明绝顶”的事了。

作为父母,望子*,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为孩子的将来焦虑也是应该的,但一旦“走火入魔”不仅会适得其反,最终连一个健康的孩子都会失去,想想我们是拼“剂量”,来折腾自己的孩子,最终变成卖药那小子的钱袋子好,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有道是,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服用“聪明药”不仅不是大家所希望的,更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要消除“聪明药”的“副作用”,不仅家长要首先变得聪明起来,务实求真多从自身找原因,也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控制药品的流入和传播,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健康负责,更是对一些别有用心人的有力回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