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十国的陶瓷工艺可以用"精湛”来形容。越窑青瓷、邢窑白瓷、花瓷、绞胎瓷、釉下彩瓷、唐三彩等共同构成了灿烂多彩的陶瓷文明史,紫色百合香为您逐一解说。
一、隋代陶瓷工艺
隋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犹如昙花一现,但是陶瓷工艺却令人刮目相看,例如,鸡首壶、高足盘、碗、罐、瓶等器形却是此时的亮点。
鸡首壶的壶颈较细,壶口由盘口变高成杯状,壶身多瘦长,壶柄一般都是龙形柄,造型秀美端庄。
罐类器物的造型大多比较饱满,肩部多有四系或者六系,罐腹多用凸起的弦纹进行装饰,非常素雅,一般施釉不到底。
瓶类器物的造型美观大方,颈部一般细长,盘口微撇状,多用简洁的弦纹进行装饰。
隋代的陶瓷装饰相对比较朴素,莲瓣纹是最为流行的纹饰,此外,朵花纹、团花纹、忍冬纹、连珠纹等别具韵味。
二、唐代陶瓷工艺
1.青瓷
青瓷在唐代仍然是主流品。越窑青瓷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了众多的赞美和称颂。唐代越窑青瓷釉色晶莹,青翠可人,是古往今来诗人眼中的绝美之物。
造型方面,越窑青瓷总是给人不断的惊喜,如日常生活用具、餐具、茶具、酒具等一应俱全,尤其以茶具最为精妙。越窑茶具制作精细,多为玉璧形碗足,玲珑可爱,是饮茶的绝佳之器。
饮酒在唐代是一种风尚。唐代的酒壶多称之为“执壶”或者“注子”,造型多轻盈,一般呈瓜棱形。酒杯的种类较多,既有小杯,也有耳杯,甚至还有高足杯。
装饰方面,越窑青瓷的刻划花和堆塑工艺也是十分鲜明的。刻花和划花的纹饰生动而活泼,相当经典。
堆塑方法的应用体现了越窑青瓷无与伦比的一面。例如,堆贴的胡人形象十分传神,充满了异域风情。
2.白瓷
唐代虽然以青瓷为主流,但是白瓷的制作技艺也已经非常成熟。唐代白瓷的造型极为精美,花口盘、菱花盒等端庄大气,十分素雅。
此时的白瓷大多以釉色取胜,并无纹饰,最为知名的莫过于邢窑产品。邢窑白瓷名满天下,粗瓷和细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此外,除了邢窑,巩县窑、曲阳窑、浑源窑等均有烧造白瓷,而且白瓷的烧造水平也是极佳。
3.花瓷
花釉是唐代瓷器中的一个创新品种,它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上再装饰另一种色釉的瓷器,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斑纹多呈不规则状,时而如云彩一般洒脱自如,时而如波浪一样变幻莫测。花瓷的品种主要是腰鼓、罐、壶、瓶等器物。
4.绞胎瓷
绞胎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创新之作。所谓的绞胎一般是用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互糅合在一起,然后成型,胎上出现的纹理和木纹比较接近,此纹理并无规则可言,传世器物极少,常见的有杯、碗、盘、枕等。
5.釉下彩瓷
唐代的釉下彩瓷一般是指湖南长沙铜官窑的釉下彩瓷。长沙窑中的釉下绿彩和釉下褐彩是最为重要的装饰。
花鸟图案和诗文是长沙窑极富魅力的纹饰。这样新颖别致的装饰技法在其他朝代也是并不多见的,开创了用诗词装饰陶瓷的先河。
6.唐三彩
唐三彩属于低温釉陶器,烧造于唐高宗时期,唐玄宗开元时期达到鼎盛,于“安史之乱”后逐渐衰退。
唐三彩的釉色多呈黄、绿、白、褐、赭等色,由于在烧造过程中,各种釉色之间相互交融,因此得名为“唐三彩”。
除了日常用品之外,唐代崇尚厚葬之风,因而多作为随葬的明器使用。日用品主要以杯、盘、碗、瓶、壶、罐、钵、枕、烛台等为主。
随葬品多为各式俑,如人物俑和动物俑等。人物俑中主要是天王俑、文官俑、武士俑、贵妇俑、胡人俑、男女侍俑、十二生肖俑等;动物俑主要是马、骆驼、牛、羊、狗、鸡、鸭等。这些陶塑作品的造型生动逼真,姿态优美,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三、五代十国陶瓷工艺
五代十国期间,陶瓷的生产仍以越窑青瓷为主流。吴越钱氏不断地向中原王朝进贡“秘色瓷器”这充分说明了五代时期越窑卓越的生产能力。
这些“秘色瓷器”,器形规整,器壁较薄,釉色青翠莹润,釉层透明度。常见的器物类型主要是碗、盘、杯、罐、壶等,而且纹饰方面颇为考究,如广泛运用划花、刻花、印花的手法,构图结构严谨,纹饰精美绝伦,表现了五代青瓷高超的制作水准。这样精美的瓷器仅供皇室使用,庶民不能使用。
我是紫色百合香,请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