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集度ROBO01的一些观察和质疑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前两天的集度发布会,可能是我经历过最抽象的一次发布会,也见识到了一台颇为「抽象」的概念车。

如果你问我对这台车的印象,我觉得有一个外媒的标题特别贴切:「就像在20年前想象现在」。

可以说这是一台浑身充满「标签」的概念车,就像一道命题作文,每一处设计似乎都在印证着集度对于这台车「汽车机器人」的设定。

其实作为一台概念车,通过抽象夸张的造型来表达设计理念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不过,作为集度的第一款概念车,ROBO-01显然并不是一台只用来「表达设计理念」的概念车。

因为在今年下半年即将亮相的量产车型将还原ROBO-%的设计。这意味着目前我们在这台车上看到的绝大部分设计以及功能,都会在量产车上实现,并来到用户手中。

我们可以用各种玩笑调侃元宇宙中的概念车,但是当它即将在几个月后走向量产,我们就不得不以认真的态度来审视这台ROBO-01,试图在那些看似花哨的创新和先锋技术背后,探究和猜测这些技术是否基于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和体验,以及给集度一些建议,在之后的量产车型中给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而并非只是元宇宙中的惊鸿一瞥或者昙花一现。

似曾相识的大胆造型

ROBO-01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夸张的蝴蝶门、可升降尾翼、简洁的无B柱设计。

但仔细看来,总觉得其造型设计与某些车很相似,直到看到了这三款与之前脸造型高度近似的车型图片。

即便是大灯下方的灯光交互模块在行业内集度也并非首次提出。

集度ROBO-01

高合HiPhi-X

当然,单看造型设计美丑是不值得我们讨论的,毕竟受主观感受影响太大,对于造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认为出现如此强的「雷同感」,就与个人审美无关了。

至于ROBO-01为什么会出现雷同,原因或许有两个。

首先是效率,集度作为入局较晚的新势力车企,可能很多事情都要为效率让步,用最快的速度把车造出来,这对于集度来说是最重要的,而且跟着趋势走总不会过度挑战消费者的审美,又或许是集度的设计师真的认可这样设计趋势。不过,我们接触过的杰出设计师个个都身怀傲骨,对于「追随」这件事都嗤之以鼻,没人愿意做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凡夫俗子。

其次可能是设计师眼界有限。一般汽车设计师刚开始学习汽车设计的时候,老师会让做一件事:不停地在各大设计网站上搜索其他成熟作品来临摹。临摹是提升手头功夫最快的方法,也开阔眼界的途径,看得多了自然就降低了与别人相似的风险。

原创设计在任何领域都是价值千金的存在,因为设计最忌讳的就是雷同,「雷同」、「相似」、「抄袭」这些词在设计圈里非常忌讳,在无法让用户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时,产品自然就会掉价。

赛博科技,还是过度设计?

如果说ROBO-01概念车的外形设计看上去还能够进入常规审美区间的话,那么座舱里面的种种细节则又有些挑战人类的想象力了。

惊叹之余,看着精致的图片和华丽的新闻稿,我们也冒出来一些疑问。

关于物理按键在座舱中的地位,我们之前曾经在《「干掉」那些物理按键:是曲线创新,还是矫枉过正?》一文中探讨过。只是没有想到,集度这么快就在概念车上完全干掉了物理按键。

现行国标《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中,并没有对汽车座舱中哪些按键必须存在做出明确规定。

我们认可集度的创新精神,也乐见于真的有品牌迈出了去按键化的第一步。但如果是为了强调科技感氛围,那么大可不必着急干掉座舱内所有的物理按键。

毕竟当前技术环境下,设计合理的物理按键仍是最快速、最符合直觉、最能够实现肌肉记忆和去视觉化、反馈最为良好的操作方式。

物理按键消失了,于是压力顺理成章地给到了那块超级长的车内屏幕,和语音等交互方式上。

在我们的一组实地调研中,参绝大多数受访的智能汽车车主用户,都表示已经了习惯车内的智能语音交互模式。尽管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小瑕疵,但并不妨碍语音成为物理按键之外,用户最为重视和信任的交互方式。

ROBO-01概念车强调的「全离线语音」、「不受网络信号影响」,仔细想想更像是一种「兜底方案」。

完全离线意味着使用本地引擎的智能语音的反应速度会较云端引擎快上许多,也就对应了宣传中的「毫秒级响应」。断网后,语音查询等一大批功能会变得不可用,语音助手的能力会被限制在车辆本身上。脱离了云端引擎的支持,算力和预料受到限制,连声情并茂的语气表达都会受到明显影响。

之前小鹏汽车为了克服移动状态下的网络抖动之类不利因素对语音表现力的影响,采用了「多级缓存」的方法,将好的声音提前进行各级缓存然后下发,尽量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注意,是减少,而不是脱离。

当然,ROBO-01概念车对全离线语音能力的强调,想必是要告诉大家,既然没有物理按键了,也不用担心智能语音会因为断网而「掉链子」——只要你别一头钻进没信号的地方从此不出来。

至于智能语音之外的交互能力,集度提到了视觉感知、声纹识别、姿势及唇语动作捕捉。

稍加思考不难看出,声纹识别是为了结合集度强调的「车内车外全场景%覆盖」,对应ROBO-01概念车没有车门把手的先锋设计。

我们没有查询到具体的法规规定车门把手是必须存在的。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它的存在可以被其他交互形式所代替?

想象一下,即便你身边没有数字钥匙,在自己的车边喊一嗓子,车辆也能认出来是你,会自动打开车门——结合ROBO-01先进的开门方式,或许用「抬起」更加合适。

对于其他几种交互方式,识别精度是否能够令人满意?是否能够找准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场景?如果实际体验不能令人满意的话,能否移除相关的设计,将交互的重点给回到语音上?

至于另一个交互核心,那块巨大的「3D无界一体化超宽大屏」,不用想也知道承载着重任。

我们在之前的《智能座舱情报局》栏目中,评测过与ROBO-01拥有几乎相同屏幕长度和比例的福特EVOS和极狐阿尔法S。彼时我们就曾感叹,如何让用户能够不别扭地适应这块超长的一体式大屏,并且还要不费力地用起来,是对交互设计师功力的巨大考验。EVOS和阿尔法S的做法是引入主副驾可以互相拖拽内容的交互模式,来让副驾最大限度参与导航和辅助等行为。高举高打的ROBO-01又会怎么做?是沿用「前辈」们的模式,还是有自己的高招?

思考着这些问题,总是不由得会让人想起更早之前「胎死腹中」的拜腾。

拜腾M-Byte

彼时福特EVOS、极狐阿尔法S、拜腾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次被摆到了ROBO-01面前。

如何保证信息的合理排布,来控制单侧人员需要扭头才能看到关键信息的疲劳感?

视频中那些分布在屏幕两端显示的信息元素,显然也不是给另一侧乘员看的,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设计考量?

视频与图片中并没有给出足够供我们得出结论的信息。至少在没有见到实车,没有看到真正的设计之前,我们还是想持保留意见。

对触控屏如此之热衷的,除了特斯拉,我就只能想起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战斗机了——尽管飞行员们对那块触控屏的反馈并不好,至少开车的我们不用顶着数个G的加速度在路上做大过载机动。

多年以来,现实一直都在教育我们,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跳灯式」的激光雷达

难以跳跃的自动驾驶落地提到集度概念车ROBO-01的智能驾驶,首先最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