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伊朗,这里更滋润 [复制链接]

1#

文/马丁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七七

封面图:NASA

正文照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作者

当每位游客坐上从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前往德黑兰的出租车时,北方迎面而来的是一排连绵起伏的山峰,这便是厄尔布尔士山脉(Alborzrange)。伊朗的首都德黑兰便坐落在厄尔布尔士山向南延伸至伊朗高原的缓坡上,可以说,从德黑兰的各个方位向北,视线都能轻易捕捉到片山脉。

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与德黑兰

站在德黑兰北城,体会厄尔布尔士的压迫感

在德黑兰南部的雷伊(Rey)远望厄尔布尔士山

厄尔布尔士山脉从东到西贯穿整个北伊朗,同时环抱着里海南岸。山脉东西长多公里,相比之下南北只有公里左右宽。类似于中国的长城,山的南北两侧气候迥异,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差异甚大。

和长城南湿北干、南耕北牧正好颠倒的是,厄尔布尔士山的北部是靠近里海的狭长平原,因为背靠高山面朝里海,这里降水颇为丰沛。拥有充足的水热资源和不同于别处的自然景观,农业和旅游业在里海南岸三省的经济中占比颇高,几乎伊朗全国的稻米和茶叶都产自这三省。

沿湖(里海)与内陆之间

差异真的很大图:NASA

山的南边则是平均海拔在0米以上的伊朗高原,由于厄尔布尔士山脉阻挡了水汽,高原上降水稀少。在古代,高原居民主要是绿洲的定居民族和游牧部落,大部分地方都人烟稀少。

在族群分布方面

山脉南北也有着很大不同

厄尔布尔士山南北向距离短再加上海拔起伏大,使得行人能在两三个小时的行程里,体会到一年四季的急速变换,从每年降水量只有mm的荒漠逐渐过渡到mm的森林地带。

在翻过某些山口时,海拔最高还能达到米上下,翻过山口继续向北海拔又骤然降到了海平面下,车开得快一些耳膜会出现类似飞机起降时的不适感(有个朋友告诉我,每次从北往南爬上高原时,如果速度够快他就容易胃胀气……他的解释是北边的气压就是要比南边大)。

从德黑兰出发向北穿越厄尔布尔士的公路,最开始公路两旁的植被都是长不高的草本植物

到达了里海岸边的茶乡Lahijan,山坡上种满了茶树,山下的稻田一直延伸至不远处的里海,开车行驶在里海南部乡间的稻田中,仿佛到了中国南方。

里海地区吉兰省的传统民居

山南北两侧迥异的民居。山北的民居通常会用夯土或者木架架空以远离潮湿的地面,屋顶一般就地取材使用稻杆山南的民居内部向下挖掘,并配有风塔,用来保持清凉通风。

伊朗高原上的传统民居

据说德黑兰的富人们在里海边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别墅,一到假期就翻过厄尔布尔士山去北边“洗肺”。每回节假日,各条由南向北贯穿山脉的公路都会被堵成深红色,有一次我在周五从里海回德黑兰(在伊朗周五相当于国内的周日,是一周的最后一天),本来公里平时只需开4个小时的山路硬是开了12个小时。

另外,没钱租海滨别墅的人也可以在山里找条河谷,在岸边抽上一天的水烟打发时间。

伊朗人假期休闲方式之一,找个山间的小溪烤巴巴、抽水烟(拍摄于疫情期间)

伊朗人可以说是无水不欢

厄尔布尔士山南,一条小河从山谷中流出,

形成一片宝贵的绿洲

在伊朗这个整体偏干旱的国家,水是至关重要的(在波斯语里,“蓝色”直译就是“水色”,对水的重视也能从伊朗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蓝色的釉中看出)。春冬两季山北边里海飘来的水汽遇到厄尔布尔士的阻挡,化成雨雪落在山中,而到了夏天,山顶的雪水融化后继续滋养山脉的两侧。因为这个原因,伊朗的大城市大多数选址在厄尔布尔士和札格罗斯山脉的两侧,方便获取宝贵的水资源。

山脉北侧狭窄但水源丰沛

山脉南侧辽阔但水源匮乏

定都德黑兰算是这种平衡的选择

德黑兰城内排水沟大都顺着地势自北向南、从高往低排列,水流均来自于山顶融化的雪水

德黑兰通往里海的公路旁的一座水库,德黑兰部分用水来自于这座水库,

而水库的积水部分来自于山顶的融雪

厄尔布尔什山脉不仅是地理的分界线,还是政治的保护伞。

由于有天险的保护,山区和山北里海南岸的居民大多时期要么游离于中央政权,要么仅在名义上臣服于中央政府,实际上实行内部自治。

就连阿拉伯人的征服利剑到达厄尔布鲁士后都成了强弩之末,在伊朗高原被征服后,山民和阿拉伯军队双方依旧你来我往、拉锯数百年。可以说厄尔布尔士山区就是伊朗各个时代的“反贼”大本营,例如,阿巴斯王朝时期从山区起家的白益家族挟哈里发以令诸侯、以暗杀而蜚声世界的刺客组织、一战时期在吉兰山区反抗恺加王朝统治的丛林游击队以及随后昙花一现的吉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等。

阿拉伯帝国征服伊朗百年后,里海沿岸仍在铸造和使用前朝制式的硬币,而伊朗高原大部早已开始使用阿拉伯人新造的货币。

公元八世纪初造于里海南岸地区

硬币的正面是萨珊风格的国王头像

背面是祆教祭祀火坛

图:coinarchives.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