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年,徽州地区第一家电视台正式批复建立。通过天空中传播的无线信号,首次向市民放映出了本土的电视画面。
从那以后,它的镜头始终对准徽州大地上的万千生民。
30多年来,它走过传媒业的每一次转折,记录下了从徽州地区到*山市的每一个发展步伐。
徽州电视台筹建于年12月6日,次年9月27日完成徽山顶发射台安装,10月1日试播,10月31日,广电部正式批复建立,徽州电视台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区级电视台。
但创立之初,徽州电视台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没有办公用房、没有办公用品,屯溪江心洲租赁的两间办公室,就是徽州电视台的第一个正式办公地点。
原徽州(*山)电视台台长程道宣:“两间办公室每间12平方米,房子是东西朝向的,夏天室内温度可以达到40度,热得不得了。做节目的时候,编辑在室内满头大汗,头都发晕。其他同志就坐在走廊的长板凳上。”
就在这两间租赁的办公室里,年8月,徽州电视台创办了第一档本土电视栏目——《徽州新闻》。
原徽州(*山)电视台台长程道宣:“当时《徽州新闻》开播的时候,是一个礼拜一次,播音员就是姚小萍一个人。当时的背景都是画出来的,以徽州新闻和迎客松作为背景。”
创办初期,徽州电视台只有十多名员工,拍摄和制作设备十分短缺。
原徽州(*山)电视台台长程道宣:“没有摄像机器,正好当时市教育局有一台坏摄像机,要我们给它修。修好以后,也没有直流电源。为了拍新闻,我们就用交流电源,用家用录像机拍摄。出去都是拉着板车,录像机、电视机、电源都在板车上,用一个很长的线连着拍新闻。”
原*山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舒如仁:“以前采访的时候,机器不像现在这么轻巧。那些设备是带着背包机,还带着大摄像机,拍摄都是用录像带录下来,回来再剪辑的。背包机就有三十斤,整套设备大概有四、五十斤。人手不够,记者又背背包机,又扛摄像机。”
年进入徽州电视台工作的余社红,至今仍坚守在技术岗位上,他清楚记得徽州新闻最初使用的是50瓦发射机,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每次播出都需要人工将录像带送到发射塔,风雨无阻。
*山广电台播控中心余社红:“发射塔在徽山顶,来回要40分钟。最早的时候搭了一个简易棚,下雨里面漏水,打雷的时候,人有被震起来的感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徽州地区的第一代电视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摄像机,拍徽州人,讲徽州事,自制和转播的节目受到本地市民的热捧。
原徽州(*山)电视台台长程道宣:“我们开始自办节目以后,老百姓很喜欢,因为能看到*山本地的事情。”
*山广电台播控中心余社红:“那时候*山电视台的许多人,像播音员都是家喻户晓的。知道你是电视台的,都会问你:‘现在放什么好片子?什么电视剧?’很关心的。”
年,*山市成立,原徽州电视台改名为*山电视台。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大众传媒也进入*金时代,*山电视台制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新闻、专题作品,其中社教专题《关于农村储蓄》作为第一个在安徽电视台播出的专题,《徽州毛豆腐》在日本东京电视台播出,专题《*山*》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在外宣工作中,*山电视台连续十多年获全省电视新闻宣传先进集体称号,中央台上稿量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
*山电视台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制作电视剧的地市级电视台,拍摄了一系列取材徽州文化,反映民生事件的电视剧作品。
原*山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舒如仁:“我们从单本剧开始拍摄,逐步拍摄连续剧。电视剧大概拍摄了有百部集。其中《杜公馆》、《叶挺将*》、《半把剪刀》、《昙花梦》都是很有名气的。当时,这些节目还参与全国发行,《半把剪刀》年获得了大众电视金鹰奖,戏曲飞天奖二等奖,都是全国大奖。”
这一时期,*山电视台结合*山市发展旅游的契机,大力对外推介*山,宣传了*山旅游。
年,*山电视台与*山有线电视台合并,年与*山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标志着*山媒体事业进入新的阶段。
如今,*山市广播电视台拥有新闻综合频道和公共生活频道两个电视频道,新闻综合广播和交通旅游广播两个频率,还有*山新闻网门户网站等媒介平台。去年,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成立了融媒体中心,拥有“*山广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