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在竭尽全力逼孩子做一个被大部分人肯定 [复制链接]

1#
北京湿疹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zl/mipso_8814780.html

晚上陪作业,小朋友做三位数加法,错了很多,而且都是低级错误。我说你看看,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以为她说“粗心”。没想到她说了一句“累的”。这个回答确实让我吃了一惊,想想也就7、8岁的孩子,上了一天课,从早到晚,晚上还有一堆功课要做。终年无休......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价值观非常单一,学习好,考上好大学。

本期是32位妈妈的读后感集锦。其中一位妈妈看的书是《外婆的道歉信》,本篇推文的标题就是来自她的读后感。

想想极是,我们在竭尽全力逼孩子做一个被大部分人肯定的普通人。

?????????爱上阅读,没有理由,陪娃读书,不忘自鸡!

往期读后感:?????????

少点油腻,多点书香,29位上海宝爸宝妈晒读后感~

你读过的书,终将会展现在你的容颜里!

讲真,你不是忙,你只是不爱读书~

BAO

1

书名:《当孩子遇到钱》徐国静读后感:

这本书,放家里很久,可以说已经被彻底遗忘了。

适逢家里孩子的数学课上讲货币兑换,“纸上谈兵”的题目他“洋洋洒洒,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中对于“钱”的问题,往往随口说一句“妈妈给呀”便已经解决了,对于动辄几千上万的学费,“就几千块呀”这般“财大气粗”的口气,着实让我胆战心惊。孩子对于“钱”的真正概念和运用是极其缺乏的,这是我没有做好前期教育和培养,那么该如何纠正和培养呢?

翻看了《当孩子遇到钱》这本书,徐老师的某些观点我是认同的,比如尽早培养财商、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货币的认识和认知需要有不同的阶段要求等。另外,书中对于小孩子10岁前和10岁后的“谁给钱”这个问题也做了特别的阐述,虽然各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观点背后的原理还是可以借鉴和变通的。

看了书就直接实战吧。把孩子之前攒的零花钱和“赚”的钱加起来也有小元。给他一个小钱箱,然后制定使用规则,周末的外出游玩和活动,他自己花费部分他自己承担,钱没了就停止一切活动,并且要记手工帐。刚开始孩子始终觉得“我有钱”,各种要吃要喝的要求。几个星期执行下来,眼看“余额”越来越少,他自己已经开始“着急”了,换着法子问我要“赞助”,在被拒绝以后,就开始动脑筋“立项赚钱”,来回拉锯战,先统一了两个劳动赚钱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对钱有了具体价值感,也体验了没钱的危机感,知道赚钱不容易,不是你想赚钱人家就会给你赚钱机会的,必须要有“找钱”的过程。希望在之后的实践中孩子能有更多的收获。

钱是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只有培养和秉持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钱才能为我们所用,否则我们就会成为钱的奴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成人和孩子一样,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何把持任何一笔钱财带来的心境变化,是我们人生中永远的课题。

虹口-H妈

2

书名:《饮馔杂谭中国吃》唐鲁孙

读后感:

博大精深食文化

谈唐鲁孙的作品,必须先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唐鲁孙(-),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鲁孙。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瑾妃的堂侄孙。作者出身贵胄,自幼出入宫廷,对老北京传统、风俗、掌故及宫廷秘闻了如指掌;年轻时只身出外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又熟谙各地民俗风情。

《饮馔杂谭中国吃》全书分为三辑,年节食俗、吃在北平、食话杂谈。作者见多识广,对老北京的传统风俗娓娓道来,对于吃的回忆更是信手拈来。

《闲话元宵》提到御膳房的枣泥奶油馅元宵,苏州“悦采芳”的玫瑰汤团,上海“乔家栅”的鸡肉荠菜馅,江苏泰县“忠保庄”的蟹粉汤团,成都的“赖汤圆”……

再如介绍应时当令的烤涮两吃,羊肉要“西口大尾巴肥羊”,涮羊肉要去“东来顺”,烤牛肉要吃“烤肉宛”,因为烤肉火气大,还要配着生*瓜一起吃。接着又带出一段典故,慈禧当年中秋吃到的“福禄寿考”的烤涮吃法……

这些随笔文章,记录的是那个年代的饮食变迁、生活趣味。而我们现在来看这些文章,除了看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有那个年代的风土人情。时至今日,作者记录的那些饭店很多已经没有了,甚至是那些吃法现在已经失传或者变迁了,但是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留恋……

静妈

3

书名:《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读后感:

我读过两个版本的《小王子》,一本是三国语言版本(当然我只读了中文),一本是有作者大量手稿画传版本。后一个版本让我更了解作者,也更能理解他的这部作品背后的含义。

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小王子》的书评太多了,我只想提一下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部分。

当小王子来到酒*的星球时,他问酒*为什么喝这么多酒,酒*说:“因为我羞愧。”再问他为什么羞愧呢,他说:“因为我喝太多酒了。”看到这里我不禁哑然而笑,这样的怪圈是不是很熟悉。有时候,只有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别人是帮不上什么忙的,你永远不可能叫醒装睡的人。

小王子刚到地球的时候,因为太孤独了,到处找寻人的踪迹,蛇对他说:“在人群里一样孤独。”是的,表面的热闹并不能缓解内心深处的孤寂,甚至热闹过后反倒加重这种孤独感。他又遇到狐狸,狐狸请他“驯服”自己,也是在教会他爱与责任,然后含泪退场,幸福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狐狸告诉小王子“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本质的东西”,“仪式就是让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日子”,这些简单的道理深入人心。

而小王子与玫瑰的爱情模式,在现实中也是那么常见。当年小王子太年轻,还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不知道花儿那时任性的话语,是她表达爱意的方式,于是他离开了她。但是离开后,他才发现他如此爱这朵独一无二的玫瑰,每天都会不断地想起她。而玫瑰花最初因为爱小王子反倒任性乖戾,小作不断,但当小王子要离开的时候,她没有挽留,而是一改往常的样子,温柔地祝福他。也许玫瑰花知道爱到深处,就是放手吧。

《小王子》是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但我更觉得是用儿童的语言写给成人看,讽刺成人世界。整本书弥漫着淡淡的忧郁,且富含太多的哲学思想让人不禁想了又想,书中的大量经典语句也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杨浦-尧家

4

书名:《福翩翩》迟子建

读后感:

本来想四月份的读后感将吸取上个月的读后感在最后一刻的窘境,没想到已经成了惯例,书的阅读早在四月中旬就完成了,总想着找一个时间完成读后感,结果还是拖到了最后一刻。

《福翩翩》的作者迟子建,如果不是特地查询她的背景信息,还真以为是一名男性作家,从网络上获知迟子建还真的不简单,她是一位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的获得者,因此本来看到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福翩翩》这本书的封面,我本来不怎么想选为四月份的读物,但是,从作者的背景和故事的开篇,就深深的被吸引了。

主人公柴旺,是一个普通之人,但他穷则思变,在春节来临之际,想出来了一个美好的构想,于是便主动与邻居刘家稳商量合伙做春联生意。曾经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刘家稳下肢截瘫,在家写春联,而身强力壮的柴旺拿着春联去街市上叫卖。出人意外,那一次竟有一张“福”字联,随着一阵大风,翩翩地飞进了一家富裕大户,主人“花疤瘌”觉得吉利喜庆,便找到柴旺随手摔给他八百元的赏钱。柴旺获得这笔收入后,就用这笔“福”钱给刘家稳老师的爱人刘英买了一台颈椎治疗仪。就在这时,小说的作者将情节急转直下。刘家稳打听到爱人刘英的学校并没有发治疗仪作春节礼物这回事,就认为妻子刘英有外遇,吵闹着要到法院去离婚;“柴旺家的”得知后,又气又妒又恨,生活的盼头瞬间坍塌。柴旺家的在大年夜把柴旺买给自己的新棉袄扔进了炉火,一锤一锤砸碎了他们的定情物“酸菜石”;拒绝别人叫自己“柴旺家的”,改回了原来的名字“王莲花”;跑到贮木场大哭了一场,最后找到对自己有好感的“王店”又心情复杂地仓惶逃出,一个人在雪地里大哭一场,宣泄自己的痛苦。

《福翩翩》结尾同样耐人寻味。柴旺家的像平日一样去拾木柴:“柴旺家的伤感地掉转车把,朝乌吉河畔驶去。乌吉河畔没有树皮,能做烧柴的,只是干枯的柳树枝桠和漆黑的树桩。对付它们,是需要斧子和锯的。她很后悔没有带上它们。”作家客观冷静的叙述,给了一个看似不像结尾的结尾,没有任何心理语言的描写,却隐藏着人物复杂的心理感受。生活还在继续,但已难以掩饰“柴旺家的”面对生活的绝望、无奈和无力。

《福翩翩》故事非常接地气,在现实生活中好人办错事,好心无好报,等等。这些司空见惯的寻常人家经常遭遇的矛盾现象里,寄予着作者对她笔下人物遭遇的一腔悲愤、满腹同情,更展示出主人公生活的艰难、命运的悲苦。

普陀-小羊妈

5

书名:《茨威格短篇小说选》Numberthestars

读后感:

4月,我选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英文原版小说。本来想毕竟看原版还是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选了篇幅较短的Numberthestars,如果只看故事情节,还是很轻松,但不认识的单词还不少,毕竟是获纽伯瑞金奖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用语还是很考究的。查生词还是费了些时间。《茨威格短篇小说选》是电子书,用零零碎碎的间隙读完了。

Numberthestars读后感

Itis,andforAnnemarieJohansson,lifeinCopenhagenisa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