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果老百姓总是盼望这个青天那个青天,真是 [复制链接]

1#
全网抖音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5038.html

 本文作者李克*先生

序言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借助共识论坛这个平台,就县委书记多重面相这个话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话题,主要有三点考虑。

第一,我曾经在两个县市任县市委书记8年半,之前又当了9个月的代县长,退休前后又对县委书记的行为逻辑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写了一本有关县委书记主*方略的小书,可以说对这个群体比较熟悉。

第二,大家都知道,县级*权在我国*治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固本强基的特殊地位,县委书记是县级*权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工作涉及国家治理、地方治理、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处于宏观决策和微观操作的结合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交汇点。他们既是主*一方的地方官员,同时又是和群众距离最近的基层干部。县委书记有很多名头,大家都知道,社会上对县委书记的称呼挺多——“父母官”、“县太爷”、“一把手”、“芝麻官”、“土皇帝”、“山大王”,等等,这些称谓虽然有褒有贬,而且也不尽准确,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个群体的一些特点。所以,我认为县委书记不仅是县域*治的活标本,而且是中国*治的活标本。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我们把县委书记真正读懂,进而把县级*治真正读透,就可以对我们中国*治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有个大体准确的判断。相反,如果我们对县委书记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的主*方略一知半解,任何有关中国*治的研究都难免处于雾里看花或者隔靴搔痒的状态。

第三,尽管我们各级*委都一再强调从实际出发,一些学者有关中国*治的研究也很注重田野调查,但是我觉得在理论研究和公众的舆论中仍然存在着有悖于实事求是原则的倾向。比较突出的就是过分重视文本演绎,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总从文件怎么说、领导讲话怎么讲来出发,而且过于追求完美。一般我们常见的有关县委书记的文章,甚至有的文件和领导讲话,往往都高调阐述县委书记应该怎样做,很少顾及他们可能怎样做,更没有去认真考察他们正在怎样做、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这是一种倾向。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简单化的思维、脸谱化的研究,往往是按照非此即彼、非白即黑、非优即劣、非清即贪这样的简单思维去评价县委书记这个色彩斑斓、非常复杂的群体,因此偏离实际。

基于这三点考虑,我根据自身的经历、感受和调查观察,今天着重谈谈县委书记的多重面相,力图帮助更多的朋友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而管中窥豹、举一反三,探讨地方和基层治理转型的路径。

比较遗憾的是,我已经离开县级领导岗位17年,退休10余年了,再加上年过七旬、老眼昏花、头脑笨拙,所以我谈的东西里偏颇、疏漏甚至是错误在所难免,真诚地欢迎大家的批评。

对于县委书记思想、行为的多重性,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探讨;今天我着重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最后再就如何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规范县委书记权力运行谈点粗浅的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李克*老师签名版《县委书记们的主*谋略》,扫描图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