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需达万以上。而在就业面试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声音!
相信不少人都有因为紧张而出现语调颤抖、吐字不清、表达冷漠等等“声音”原因,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给自己的择业带来了不少困难。
这里的好声音不单指音色,更多的是用声音调动情感、俘获人心的能力。
如果没有好的声音,可能会造成外界对你能力和价值的严重低估——年的奥斯卡经典电影《窈窕淑女》中,奥黛丽·赫本就诠释了一个出身微寒、口音低俗但却聪明美丽的伦敦东区女孩因为出色的语音训练,而成功“逆袭”成贵妇并收获了爱情的故事。
电影中,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女主角的语言学教授就说到过:人内心的高贵思想,皆包含在超凡、富於想像的以及音乐性的声音里。
如果没有好的声音,人们会觉得你说的话不重要,你的存在感会显得很低,人们可能会错判你的性格、误会你的意图——在另一部奥斯卡经典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当今英国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就因为艰苦卓绝的声音训练,而从一个羞涩、存在感极低的王子成为二战时期所有英国人抵抗纳粹的精神支柱。
拥有一个能在各种场合下表现出众的好声音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听声音的时代。作为沟通的第一媒介,“音值”往往比“颜值”更重要。
对于声音的常见误区
声音是天生的吗?
很多人会问:“声音不是天生的吗?声音还可以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声带的确是天生的,但声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优化大幅度改善的。
声音中当然有一小部分的先天因素,先天条件应该成为一个人的特点而非阻碍,如果运用得当,每个人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换言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好声音,因为后天的习惯养成与努力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声音,分别是发声方式、语音语调和声音情感。经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这些都将使声音产生变化,而且它们的作用都比先天的声带条件重要得多。
好声音不等于大嗓门
好声音等于大嗓门吗?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或回忆一下,就一定能找到身边那种嗓门很大,但是听着让人难受的声音。嗓门大只能说明你的某部分先天条件不错,并不能代表你的声音就有什么优势。相反,很多场合下,太大的声音反而给人带来困扰。
好声音=普通话标准吗?
除了将大嗓门与好声音直接画等号,也有一些人把声音训练单纯地理解为普通话训练,认为好声音就是普通话标准。
说一口标准普通话固然好,但不是衡量好声音的唯一标准。银行里的语音叫号虽然标准清晰,但声音机械又冰冷,这种缺乏温度和情感的声音不会让人觉得好听。
一些声音爱好者往往只在意自己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有没有做到字正腔圆,因此只是生硬地念字,完全没有了解文字的内在,也没有与听众形成心灵上的沟通。
我要变成谁谁谁那样的声音
声音可以模仿吗?如果你有足够的发声能力,懂得声音的变换技巧,并且能够抓住声音的特点,模仿声音是可以的,但不赞同大家抹掉自己的个人特色去做谁的翻版。
好的声音教练会教你做最好的自己,把自己身上精彩的部分发挥到极致,改掉不正确的习惯或者懂得怎么去规避自己的缺陷。丢掉自己成为别人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声音也一样。
要像主持人那样说话吗?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用专业的播音腔来问你:“今晚吃什么?要不要吃红烧排骨”,那种感觉还真是怪怪的。首先,优秀的“播音腔”“舞台腔”或者“朗诵腔”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练出来的,优秀的主持人和播音员在咬字、发声、表达等方面都经过了数年的锤炼,才能真正走上播音岗位。
其次,他们在生活中未必会保持这种腔调,毕竟那是在特定环境下,作为特定角色需要完成特定目标而调整出的特定状态。其实,声音只是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我们的情感态度,在各个场合的沟通中让我们表现出众,并把话真正说到对方的心里。你或许不知道,有些主持人也在苦恼着如何甩掉自己的“播音腔”呢!
到底怎样才是好声音?
既然好声音不等于大嗓门,不等于普通话标准,那么好声音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一个相对的标准可以衡量呢?
虽然不同的人心中的好声音各不相同,但是好声音一定都具备四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发音清晰、音色悦耳、有温度以及风格适宜。
我的声音清不清晰
清晰是声音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最根本的目的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做好了信息的传递,进而我们才能传递感情、态度,最后传达出美感。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听得清楚这个基础上。
当我说到这个观点时,有不少人问我:“那周杰伦唱歌我一个字也听不清楚,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好听呢?”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旋律和节奏创造了一种意境,而且他的咬字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特性。但说话和唱歌终究是不一样的,没有人会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囫囵吞字、含混不清还能让大家觉得他说话很好听,更不可能像听歌一样拿着歌词一遍一遍去对照到底唱的是什么。音乐可以反复欣赏,但平时说话大多是稍纵即逝的。
因此如果平时讲话经常被他人要求重复,那就是清晰这个环节出了问题。不少人能通过下意识的控制来提升自己的清晰度,比如让自己说得慢一点,让自己咬字积极一点。
我的音色是怎样的
其实,什么才是好听的音色,单个的形容词都会显得很片面。声音的音色或许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每个人的音色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保留自己的某些特色,并且学会扬长避短。
所以在音色这个层面,至少先要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别让声音走极端,哪怕音色资质平平,通过情感的润色以及科学发声的优化也可以带来美的效果。
不好的声音形态可以通过练声方法得到改变,比如声音的尖细挤捏是因为喉咙不够放松,气息上提,后声腔打不开,鼻音重造成的;大声的粗犷的声音大多是因为呼气不会控制,大喘气地说话,喜欢用喉咙去喊。
只要通过对呼吸、口腔和喉咙这些发声硬件进行训练,就可以让资质平平的音色达到非常棒的效果。
我的声音有温度吗?
什么叫作有温度的声音?简言之就是要暖声,不要冷声。很多人清晰度和音色好像没问题,但是说话声音离悦耳还是相去甚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TA的声音听上去有些冷漠,很难引起好感。
著名的国际声音教练朱迪·艾普斯曾说:
“是内在世界创造了声音,而非声音创造了你的内在世界。”
有内在的情感,才能拥有温暖人心的声音。
我们听一个人讲话,不是只听字面的意思,我们听的是这个声音所传递的整体感觉。因此不是我们冷冰冰地说着自己很高兴,别人就真的认为我们很高兴了。有些人说话让别人提不起兴趣,甚至让人扫兴,或许不是内容的问题,而是你的声音听上去实在太冷漠了。
声音的温度可以说是声音的灵*,把这一点做到了,即使声音先天条件不好,也能实现惊天大逆转。同理,再动听的音色、再标准的普通话如果没有温度和感情,听上去也是索然无味的。
我的声音与我相称吗?
我们说穿衣打扮要看个人风格,也要看场合,用声也一样。在职场、生活里,对声音的要求和审美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比如娃娃音。其实有的朋友也会觉得娃娃音很好听,温柔可爱,又没有攻击性,就像我们熟知的志玲姐姐。
娃娃音向伴侣撒起娇来是非常讨喜的,但如果用在职场上听着可就不舒适了,会显得说话者肤浅、不沉稳,可信度不高。由此看来,声音要随着身份、关系的转换,契合场合、人数的变化。
合适,就是一种美。
应该如何训练好声音?
把嘴打开,好好说话
朋友,认真的吗,你每次讲话那么小声,嗓音压那么低,面试官可不会认为你声音低沉有魅力。所以我们与人沟通时,一定要注意口齿清晰,讲话时要把嘴巴张开,让对方听到自己的声音。
“把嘴打开”不是单纯地把口腔外面长得很大,里面确实狭窄的,应该是将口腔里面打开,是一个倒喇叭的形状,也使我们的上颚呈现出一个穹庐的状态。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形态,一个拱形的弧度,仿佛一个锅盖似的圆顶。
如同刚想打个哈欠的那一刹那,我们口腔内部会不自觉地往上挺一下,挺出一个半圆的空间,我们的声音如若在这个空间里作用,用气息将声波带到这里并且积极地穿透出来,声音就会更圆润、更积极。
我们常常赞扬圆润的声音,也总会形容那些咬字清晰的人说话字正腔圆,如果你的口腔没有办法形成圆腔的状态、没有打开,那么就吐不出圆润的字音。
练习以下的三个动作,将我们的口腔真正打开。
微笑
人在微笑时,脸颊两边的肌肉会很自然地提起来,在声乐和播音的发声教学中,我把这个叫作“抬笑肌”或“提颧肌”。,也是我们常说的苹果肌。很多美妆博主在分享腮红的画法时,会让你微笑起来,并在抬起来的苹果肌上扫上颜色。
不少人说话时,面部表情是下坠的,声音听起来干瘪、冰冷,那么就要先从微笑和抬起笑肌做起,这也是打开口腔里外、让声音积极洋溢的关键。
咬苹果
这个动作是为了打开我们的牙关。牙关就是人的下颌骨与头盖骨相接的地方,当你张大嘴时将双手放置在两耳后就能摸到两个凹陷,那就是你的牙关处。
有些人说话时口腔的动程特别小,内部也没有空间,牙关咬得死死的,感觉字音全都含在嘴巴里,或者咬字很笨拙,给人恶狠狠的感觉。在发声时应该追求类似咬着一颗软软的棉花糖的状态。
通过以下的训练,可以让我们的牙关打开,并让这个关节放松一些,以此来增大口腔的空间,让声音产生回荡,也让口腔的动作更加轻巧、灵活。
含着半口水
这个动作,是为了让我们的软腭挺起来。许多人说话只用到前半部分的嘴唇和舌头,口腔的后半部分基本一点空间都没有,如果你的声音本来就很尖,这样说话只会增加声音的锐度,听起来很不舒服。
把软腭挺起来可以增大我们的后声腔,对许多先天声带又细又薄,声音尖细刺耳,或者带有很重的鼻音的人来说,练习挺软腭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的三个动作——微笑、咬苹果、含着半口水——尝试将每个动作都轮做几遍,就能体会到口腔被充分地打开了。
通过以上的三个动作调整好口腔的状态后,发声会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曾经干瘪懈怠的声音立马变得饱满积极、充满活力。但不得不给你泼一盆凉水,这种状态似乎“昙花一现”,也许转个身你就寻不见它了。因此必须如同健身一样坚持一段时长的训练,这样你的口腔状态就会形成肌肉记忆。
给予声音适当的情绪
知道吗,现在人工智能讲话都阴阳顿挫、富有情感。难道你现在还是语调平平,做没感情的杀手吗?要注意的是,面试的时候讲话声音一定不要呆板没变化,像背稿子一样。这样会面试官会失去听的欲望。
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声音瞬间变好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声音里带上笑容。在说话时过分考虑那些应该平时打下的基本功已经晚了,但微笑可以立马做到,并且立马能够听出来变化。
在日常大多数的交流中,微笑说话最能扬长避短,不仅让自己声音有情绪了,同时因为笑容让我们的嘴咧开了,唇齿相依,唇部中间和门牙贴在了一起,更容易把我咬字的力度,使声音穿透出来,显得集中清晰。
对面试官自我介绍时声音带上笑容,从心理层面来说,对方会觉得你有把他放在心上。让声音带上笑容,不仅是沟通交流中的利益,而且会让听的人感受到尊重。
注重逻辑性,避免口水词
有些同学因为从小说话磕磕巴巴,一堆口头禅,说话还特别着急。这个特别影响别人对其的印象。
像这种情况,日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练习。
1.每天花15分钟朗读较现代化、生活化的文章。朗读时硬性要求宁愿慢、宁愿停顿,也绝不允许在某个字词上来回重复。并且做到“有脑朗读”,即边理解文字边朗读。朗读既可以培养说话精简的习惯,也能锻炼逻辑能力。
2.每天坚持录一个短篇幅的语音日记,一分钟以内即可。重复录几次,选择最好的一次留底。同样也不允许磕巴、说水词儿。
3.找一个关系亲密的人每天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