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治的最好 http://www.ykhongye.com/m/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么小伙伴们,这些冷知识你知道么?
46.仙人掌放在计算机旁真能防辐射吗?
不少人听说过仙人掌放在计算机旁边可以防辐射的说法,这种说法靠谱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计算机辐射。打开计算机机箱,你会发现里面布满了主板、CPU、硬盘等各种零件,这些部件都需要通上电才能工作。计算机工作的时候,里面各个部分都有电流通过,还在计算机的周围产生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场。这些电磁场向外传播时就产生了计算机辐射。这些计算机辐射对人体会不会有伤害呢?
其一,同手机辐射类似,计算机辐射主要是“非电离性辐射”,这类电磁辐射与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和能致癌的大剂量X射线辐射不同,它的振动频率不足以破坏人体细胞内的“化学键”,不会造成基因变异和癌变。
其二,计算机辐射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像微波炉一样的“加热效应”,但是计算机辐射的强度很低,不及微波炉辐射强度几十万分之一,没有能力给人的身体“加热”。
其三,计算机辐射只有在使用的时候会有,计算机关闭之后就会立刻消失,不会有“残留微粒”。另外,对于计算机辐射值,国内国际都有一些相应安全标准,大多数家用计算机的辐射值远远在这些限制以下,即使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我们也大可放心地使用计算机。
既然计算机辐射对人体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包括仙人掌在内的各种防护措施也就是多此一举了。既然坐在计算机旁不需防护措施了,那仙人掌到底有没有防辐射的功能呢?
仙人掌虽然外形独特,其实并没有任何能力降低辐射或防辐射。计算机的电磁辐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场”,不像空气中飘扬的灰尘。如街边的树木能吸收灰尘,却不能吸收电磁场。辐射在哪个位置强,哪个位置弱,是由辐射源头决定的,仙人掌从计算机那里接收到的辐射与人体从计算机那里接收到的辐射并没有多大关系,仙人掌没办法帮你分担、吸走或者屏蔽辐射量。
对于手机、计算机和其他各种电器,降低辐射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保持距离。因为辐射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离计算机50厘米的位置受到的辐射量只有距离10厘米位置的1/25。因此,只要不离计算机太近,就完全不用担心辐射的问题了。
在计算机旁摆放一盆仙人掌,绿化环境,增添情趣,让人心旷神怡,缓解一下工作疲劳是有好处的,但是防辐射就实在是“强仙人掌所难”了。
47.“昙花一现”是为了自我保护吗
“昙花一现”是老少皆知的成语。意思是昙花的花朵非常美丽,但开花时间只有3~4小时,与普通植物相比较,实在是太短了。所以,自古以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美好的事物、景象或风云人物,出现了一下又很快消失。昙花的开花时间为什么那么短暂,其中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
昙花属于仙人掌家族成员,但与普通的仙人掌植物相比有个很大差别,那就是全身上下没有尖刺。它的老家在干旱的热带荒漠之地,那儿的气候非常炎热,雨水稀少,而且阳光特别强烈,但昙花天生就具备忍耐高温酷热的本领,完全能够适应。可是,昙花虽然不怕烈日曝晒,但是它绽放出的花朵却很害怕火辣辣的阳光。因为热带荒漠的白天气温特别高,烈日酷热难挡,而到了晚上却一下子凉快了下去,昼夜温差相当悬殊。如果在白天开花,或者开花期较长,很容易受到曝晒灼烤,娇嫩的花朵会有灼伤晒焦的危险。根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原理,那些白天开花的种类渐渐被淘汰,而选择在夜晚开花的昙花种类则得以幸存。久而久之,“昙花一现”的特性便一代代遗传下来了。
48.为什么植物的叶片会“流汗”
在夏天的清晨,如果你经过遍地小草的绿化地,时常会见到那些小草的叶片上挂满了水滴,仿佛“汗水淋淋”的样子。这种现象很普通,而且大部分人都会随口解释说:叶片上的水滴是露水。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叶片上的水滴既可能是露水,也可能是植物自己吐出来的。
叶片向外面分泌水分现象,是植物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植物生理学上被称为“吐水”。人流汗是因为太热了,需要通过汗水加速散发体表热量,而植物叶片“流汗”的原因却与根部“喝水”太多直接有关。植物吐水现象常常发生在气温较高、夜晚无风、空气中湿度接近饱和的夏季。因为叶片到了晚上,表面的气孔都关闭了,蒸腾作用受到了抑制,而根系在温热的土壤中依然不停地吸水。在水分有进无出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植物体内水分的吸入量大大超过水分的蒸腾量的情况下,体内的水分会越来越多。多余的水分无法通过气孔蒸腾而出,只能通过叶尖或叶缘的水孔分泌出去,结果就形成一滴滴晶莹的水珠。
植物吐的水并非纯净水,里面往往含有一些矿物质和简单有机物,如葡萄糖、蔗糖、有机酸等,但含量都很少,不会造成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
不同植物的吐水量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吐水量也不一样,地下土壤越是潮湿,吐水的量越多。有些植物的吐水只有几滴,但有些植物的吐水量很大,例如爆竹柳的吐水,有时在白天也滴滴答答地流个不停。尤其在热带雨林中,植物“满头大汗”状的吐水现象随处可见,关键的原因就是雨林中湿度大、温度高。
49.为什么有些花儿爱“追”太阳
“朵朵花儿向阳开”,这句话虽然最常见、最普通,但它却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科学道理。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向阳或向光运动,是受体内生长素控制的,那么,花朵追踪阳光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在我们周围,除了向日葵之外,花朵向阳运动的现象并不是很常见,但有三位研究极地植物的瑞典生态学家克捷尔伯雷、卡尔森和卡斯托森,却发现生长在寒冷极地的大部分植物花朵都擅长追逐太阳。这不由得使他们联想到,花朵追踪太阳也许与温度有关。于是,他们用仙女木花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用细金属丝固定仙女木花的花萼,强行阻止它的向阳运动,然后在花朵上安放了一个带金属探针的温差电阻,用来精确地测定温度。当太阳升起,气温增高时,被他们处理过的花朵内部温度要比普通花朵低0.7℃。于是,这几位科学家认为,极地气候寒冷,花朵的向阳运动有助于聚集阳光的热量,有利于结果和种子的孕育。
人们在研究植物花朵向阳运动时,发现许多向阳植物的地下部分虽然见不到阳光,但也能对光做出反应。这真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直到20世纪末,科学家发现植物体居然也能传导光线!就像现代化的通信器材光导纤维那样,植物体能把光线输送到适当的部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照射到地面上植物的太阳光,可以通过枝条或茎干向植物体的其他部分传送而去。但这种传播光线的方式与植物花朵追踪太阳有什么直接关系,直到目前还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
50.树干被冻裂的树为什么还能活
生活在北方或高寒地带的人们,常常会在冬天的早晨看到被冻裂的树干,到中午气温逐渐升高后,里面还有汁液流出。如果土壤水分状况好的话,只会短时间出现树叶萎蔫,多数树木并不会因此死亡。
这是因为,冰只凝结在细胞之外,也就是说在细胞壁和由死细胞壁组成的输导组织中,那里汁液中的水相对自由,有毛细作用和渗透作用,但没有对流移动,而且细胞内的原生质和液泡没有冰晶形成。细胞原生质内有许多细胞器,它们都有非透水的生物膜,能将内部的水分子与外界隔开,无法自由移动。细胞的液泡内储存了许多浓度很高的亲水蛋白质、代谢物质和离子,水分子同样也受到了束缚。
看一看雪花漂亮的六角形晶体结构,就能见到其中水分子是如何排队守秩序的。在它们的中心都有一个称作晶核的杂质颗粒,它们结成冰也一样需要这样的晶核。植物细胞外汁液的水在冰点以下就会排起队来结成冰,而被生物膜隔离开的细胞质和液泡中的水分子,则已经排在了其他分子外面,也就不易结起冰来。这就是树皮韧皮部活组织的情况。
冬天夜间树干被冻起来的时候,细胞外汁液中的部分水分子结成了冰,留下的汁液就会变浓,引起细胞内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质上的水通道流向细胞外,继续参与冰晶的扩大。水分子从液泡流向细胞质,再流向细胞外,一定时间后,细胞质膜多数部位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形成质壁分离。这时细胞虽然还活着,但需要忍受特别高溶质浓度的盐害。
白天升温后,细胞壁外的冰慢慢地融化,汁液被稀释,水分子就流回了细胞质,再流回液泡,不再质壁分离,恢复正常状态,而且每个昼夜都能如此循环往复。如果细胞质膜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细胞就会被机械力撕裂而死亡。树干被冻裂后,如果根系能补充到这个过程中损失的水分,树皮活细胞可能通过代谢作用慢慢修复所产生的伤害。
今天的分享小编就先到这里,知不知道的知,知不知道的道!我知道的也想让你知道,点个赞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