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文人墨客眼中,梅花绝对是最具风雅之物,而宋人更是擅长在梅花中,品味其中更多的诗意。
宋朝张功甫曾撰写过《梅品》,记录了二十六种佳境: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
关于梅花的诗词,数量甚多。在这蒹葭萧萧,寒树阵阵的小寒时节,我们不妨品读南北朝时文人鲍照的一首《梅花落》,感悟诗人眼中的梅之风韵。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冬日,庭院中树木繁多纷杂,但大多枝叶枯萎凋零,只有那株不畏严寒的梅树,不畏风霜,傲然挺立,绽放出最美的花朵,点缀着有些萧瑟荒凉的冬日。难怪诗人不喜杂树,而偏对梅花一往情深。
诗人在表达出对梅花的喜爱之后,开始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因为梅花耐寒,品行高洁,越是寒冷恶劣的天气,梅花反而开得越是茂盛。所以诗人会说梅花是“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杂树,大多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它们喜欢依附于春光和春风,并不独立,没有个性。即便有的草木能在寒霜中盛开,不过寒风一吹,霜雪一到,便很快昙花一现了。有的花草只能在温室中绽放,比之经冬皆傲雪的梅花,自然要逊色几分。
细细品读这首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杂树与梅树,不过是采用比兴之象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点。杂树,是指一些随波逐流、碌碌无为之人,而梅树,则代表着一些品行高洁、不流于俗的贤士。
这首诗质朴自然、情感充沛,既有讽刺之意,又有宕拓之情,可以说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笔者亦是喜梅之人,但更喜稀疏之梅,含苞待放之梅,所以格外喜欢宋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
不过,宋人也罢,今人也罢,只要能够在雪中赏梅,感悟天地间最美的风韵,便是最具风雅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