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本刊编辑部
齐永超王飞
精彩观点
与疫情有关的公司收入更多是接近一次性的,并不具备长期和持续的增长,不能过度留恋。
目前来看,导致医药股下跌的因素和动能都在衰竭。
医美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因为其本身属于消费领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中药公司想挣钱并不是开发出多少新药,而是把品牌进行市场的外延。
医疗消费、高端器械装备、创新药领域等领域将是年反弹先导力量。
12月22日晚7点,《红周刊》重磅企划的“前瞻优质资产牛途再现”线上投资策略会进行到第五场,对医药有深入研究的森瑞投资董事长林存以“价值洼地医药股,如何掘金?”为主题分享了其最新看法。
在林存看来,近期被市场热炒的防疫概念股早已错失最佳买入节点,而更是只是“昙花一现”。对于目前已经具有明显估值优势的医药蓝筹,林存认为,多重利好因素正在积累,因此,它们正在迎来反转契机。
以下为文字交流实录精华(有删减):
防疫概念股是昙花一现
低估值医药蓝筹迎来反转契机
这个阶段大家反而都在炒作疫情股,那么,与疫情相关的感冒药、退烧药,或者一些医用耗材是否是值得投资的?
在我看来,当前市场对疫情概念股的炒作应该是一个短暂的“昙花一现”的阶段。而市场当中还有人存在幻想,认为还有很多人没有被感染,而防疫需求仍然存在,所以疫情概念股的行情还没有结束。我认为,如果持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被套在高高的山顶上。
因为与疫情有关的公司收入更多是接近一次性的,并不具备长期和持续的增长,所以不能过度留恋和反复过分的炒作疫情概念股。
整体医药板块,门类非常多,包括六、七个子板块,涉及到六、七百家上市公司,可以挖掘的细分机会还非常多。
自年年中以来,医药股受到多种利空的影响,整体板块出现了幅度非常大的持续下跌。大部分的医药蓝筹股已经跌了2/3。目前来看,中证医疗指数的估值是在创新低的。截至12月21日,中证医疗指数的动态估值跌破了23倍,创出了历史最低水平位(见附图)。
年刚刚开始第一轮集采的时候,医药板块也出现了一轮大幅调整,我们认为当时的估值已经很低,而现在的估值相较于年底还要便宜三成以上。
年底,动态市盈率跌到了30多倍,而当前是23倍,而且由于即将进入年底,年报和一季报将会接踵而至。如果目前的医药板块仍维持在低位,由于动态市盈率向TTM估值(滚动市盈率)的切换,医药板块的整体动态估值水平可能会降低至20倍以下,这在A股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的。
从长期发展来看,医药行业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老龄化现在已经越来越严重,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有2.5亿,10年之后就会达到大约5亿以上。所以刚性的需求对于医药板块是具有很强的支撑的,不应该去怀疑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为什么近一年当中医药股却持续调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年至年上半年,医药股出现了一轮比较大的牛市。医药蓝筹普遍上涨2~3倍,涨幅达5~10倍的个股也不在少数。获利筹码积累比较多。第二,集采的反复推进。从年底第一轮到现在,集采已经有六七轮,凡是集采过的药品,价格跌幅巨大,投资者对药企的盈利状况感到担忧。第三,叠加整个经济环境不景气,带动了整个市场投资氛围和资金面的收紧。
所以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医药股的持续调整。但是目前来看,导致医药股下跌的因素和动能都在衰竭。
首先是估值的大幅释放。其次是集采*策开始变的相对缓和,70%以上的药品集采都已经落地,而且集采价格开始触底回升。与此同时,目前*策对于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也是比较大的。比如此前发放了2,亿的贴息贷款来鼓励国产医疗装备行业的发展,与之前集采降价的*策环境相比,几乎是出现了一个度的转变。第三,在*策环境之外,经济环境也在迎来转暖。比如疫情的因素,在1~2个月之内可能会到达顶峰,而对明年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小,经济和宏观环境都会有所恢复。
所以整体而言,我认为明年的经济会改善,股市也会迎来转折,而已经超跌同时又具有不错成长性的医药股,年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比价效应,从而也将会迎来不错的反弹态势。
以下为互动环节(有删节):
低估值、集采压制因素减弱
多重利好因素正刺激医药板块反弹
《红周刊》:在您看来,医药板块未来如果出现趋势性的反转,哪些因素至关重要?
林存:低估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策基调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能对于90%的人来讲,去年的医药集采和医药*策是过于严厉的,所以导致很多资金都在撤离医药股。
目前比较明确的是创新药品和创新器械不会被纳入集采,*策将会继续扶持。特别是器械装备,我们这几个月以来也做了很多研究,以往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在大型的器械装备上,比如CT核磁,现在做核磁需要排队等待一个月以上,而且价格非常高。这是因为中国自己的相关设备还不够硬,生产量还不够大,配置功能还不够多。对于这种有自主创新能力、能够跟国外的高端装备一较高下的企业,*策应该重点的去扶持,通过不断的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既能压低成本,也能增加供应量。
国产医疗设备、大型器械等这类项目的一些龙头公司,比如迈瑞医疗、海泰新光、华大智造等,应该会具有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器械的发展也会让投资人认识到医药不止是一个药品,还包括许多医疗器械,而这也是具有自主创新的优质赛道。
另外,创新药领域也在迎来利好。我主要讲两个方面,首先,以前中国的创新药主要分布在港股的18A(港股允许未盈利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随着11月以来港股回暖,此前平均跌幅高达80%的港股创新药板块也开始止跌反弹,甚至有的个股反弹高达1倍~2倍。这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
其次,我们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最新市场中出现了两次创新医药企业的突破。其一是康方生物,其二是科伦药业。它们都是把自己的最优秀的研发管线与国际巨头进行合作。科伦药业刚刚(次日12月23日,科伦药业股价收出一字涨停)发布了一项公告,称与默沙东进行合作。
在我看来,像康方生物和科伦药业这种通过与海外企业进行合作、收预付金,之后享受权益的这种合作模式,已经为中国创新药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
《红周刊》:在您看来,随着集采对医药的压制因素在减弱,投资医药的逻辑会发生哪些变化?
林存:医药投资如果只看药品或者耗材,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