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姚景源线上新型消费并非昙花一现
TUhjnbcbe - 2024/3/11 17:46:00

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的出现,打乱了原本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主引擎”的消费数据亦出现大幅下滑。根据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基本跌回到年一季度的水平。

数据中也有向好迹象。随着复工复产节奏的加快,3月全国消费降幅出现收窄。激活消费的“活水”,将为内需打开更多增长空间,有助于中国经济尽快恢复活力,对冲疫情影响。

在此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稳消费的举措陆续落地。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治局会议强调,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2日,约有25个省(区、市)发放了消费券。其中13个省市发放消费券总额过亿元,浙江省以46.47亿元位居第一,湖北省以23.68亿元、广东省以9.76亿元位居第二、第三。

当下,“五一”假期叠加各地陆续出台的消费刺激*策,有人预期,消费“报复性反弹”可期;也有人预期,此轮消费回补有限。

那么,国内消费将呈现什么样的趋势?消费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近日,针对消费复苏节奏、如何促消费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姚景源认为,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复工复产也在持续进行,预计二季度消费市场会有较好回暖,但在疫情防控仍需警惕输入性风险背景下,消费市场回暖幅度有限。当下被热议的消费券、发钱等措施,都是刺激消费的短期*策,长期来看,还需要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通过增加收入和稳定民生的方式,保障国内市场的内需动力。

“五一”假期消费市场会有回升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五一”假期所带来的消费机会?

姚景源:本次“五一”假期,因为有“小长假”因素以及各地出台的消费刺激*策,消费市场会有较好恢复,但在恢复程度上,我并不主张称其为“消费反弹”或“报复性消费”。

本次“五一”假期对于国内消费市场确实是阶段性的好机会,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正在积极复工复产,部分景点在“五一”假期也在有序开放,由于之前的物理隔离,居民对旅游、娱乐、餐饮等消费需求被抑制,这次假期会在一定程度上集中释放,消费市场因此得以有所回暖。

但仍需看到,消费市场的整体回暖仍然受制于“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疫情防控形势,不会迅速回升,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

时代周报:“五一”过后,还有哪些重要事件或时间节点,会引发一轮消费热?

姚景源: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预计当全国进入两会时间的时候,将是部分地区继“五一”假期后,再次迎来消费较好回暖的时间。

全国两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决定性的成就,同时,全国两会也会对今年的经济恢复事宜进行布局,出台一系列的重大措施,*策预期下,将对消费、生产、投资等都带来较强的推动作用。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今年*府工作报告中,内需、消费会成为其中重点吗?

姚景源:去年*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今年受疫情影响,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国际上疫情持续,疫情过后逆全球化的声音也会增加,出口、投资目前还充满很多不确定性。扩大内需是现阶段刺激经济的重要举措。预计今年*府工作报告中会对内需、消费进一步部署。

时代周报:对于去年*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成“强大国内市场”,据你观察,目前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短板和瓶颈?

姚景源:一个真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人、土地、资本等要素要可以自由流动,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针对这些要素的流动,我们目前的差距还很大。

价格要可以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但目前由于垄断、区域限制等复杂原因,国内市场价格并不能及时灵敏反映供求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化改革。

市场竞争应当公平有序,各种所有制经济应当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共同发展,在强大的市场中,通过公平竞争做到优胜劣汰,才能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线上新型消费将加快发展

时代周报:现阶段,消费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

姚景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消费出现大幅下降有三次: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以及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但由于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因素,本次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更大。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消费是基础作用,投资是关键作用,出口是拉动作用,经济转型要把消费作为第一驱动力。

现阶段,市场很多观点将经济发展寄希望于投资,投资确实很重要,但基础仍在消费,当下要稳抓“六稳”“六保”,稳住需求端,推动消费的增长,赋能经济的转型升级,国民经济才会平稳发展。

时代周报:疫情给互联网诊疗、线上教育等线上消费都带来了一轮巨大流量,你认为这样的发展机会是疫情期间的特殊红利吗?

姚景源:本次疫情对于线上消费服务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预计疫情过后,电子商务、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数字娱乐等都将加快发展,而非昙花一现。

在*策层面,近些年国内一直在大力发展“互联网+”,推动技术革命,探索如何让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效结合,可见*府方面是支持的。

在需求方面,原本疫情期间,线下第三产业遭受重创,但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线下消费的需求转向线上,通过本次疫情的契机,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信息消费的便利,疫情后还会推动消费的进一步升级。

在技术方面,随着未来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覆盖,电子商务、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等领域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时代周报:时间线再拉长一些,本次疫情过后,国内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吗?

姚景源:从全球历史上来看,可以被称为“报复性消费”的情况是出现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各国经济迅速恢复,此后一段时期内,全球的消费、投资都有快速且较大的增长,甚至人口出生率都有所上升,这些都是人类在经历一场劫难后,对未来美好生活有较乐观预期的体现。

本次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且不同于战争,人们本来用作消费的财产仍然存在,这对未来消费的回升提供了保障。

此外,中国人对消费的需求仍然比较强烈,餐饮、娱乐、旅游等在疫情期间被抑制的消费预计在疫情后会迎来较大释放,例如在零售业方面,年仅春节期间,全国零售收入就达到亿元,而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才亿元,同比下降了19.0%,可见疫情过后,消费的回升空间还是很大的。

但具体程度上是否能达到可称为“报复性”的升幅,还是要看整体的经济发展趋势,人们是否对未来有较好的预期。稳收入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业、民生、企业是三大重要因素。

保就业,就保障了人们正常生活秩序以及正常收入;保民生,通过稳定物价,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投入,补好民生短板;保市场主体,特别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景源线上新型消费并非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