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任正非和华为过去的人都不会对“寒气”之说大惊小怪。
任正非在华为公司经常喊“狼来了”,特别是在华为发展比较顺利的时候,在大家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任正非就会发出警告。
比如在《华为的冬天》里,任正非开头就说: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所以,冬天、寒气、危机等字眼对华为人而言早已经是常态化了,华为从来没有成功和顺境,华为永远面临失败、倒闭的风险。
学习华为,不应该执着于它的方法论,而要领会它的“心法”,要得其神,忘其形,不然的话就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每个企业每个老板都应该具备的,实事求是地说,不能居安思危的企业,失败是迟早的事。
企业如何活下去?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要知道,“一个人再没本事也可以活60岁,但企业如果没能力,可能连6天也活不下去。”
活下去要有能力,而能力又源于居安思危、自我变革的意识。
实际上,在中国企业界,真正能理解任正非“活下去”内涵的老板,并不多。
人生有些事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就没有感同身受的,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里提到过自己忧患意识的来源。
在任正非的少年时期,大多数中国人都面临物质匮乏、粮食不足的境况,而任正非的家里尤为困难。
任正非有七个弟弟妹妹,加上父母全家九口人,这样的家庭就算是放到现在,经济压力也可想而知,更别说那个收入微薄的年代了。
后来任正非说当年基本没有吃饱饭的时候,是很真实的描述,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和体会,就很难做到共情和理解深刻了。
任正非上高中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吃上一个白面馒头,他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每天都饥肠辘辘,根本无心学习,本来任正非是个学习尖子,却在高二不得不参加补考。
为了不至于饿死,任正非一家人吃过绿化用的红刺果,厥菜根,蓖麻子,美人蕉的根……饥饿的滋味就是濒临死亡的滋味,那种在生死边缘挣扎求生的感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父、母的不自私,那时的处境可以明鉴。我那时14~15岁,是老大,其他一个比一个小,而且不懂事。他们完全可以偷偷地多吃一口,他们谁也没有这么做……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的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不是这样,总会有一个、二个弟妹活不到今天。”
任正非说,“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后来任正非因为生活所迫而走上创业之路,公司初创,一无所有,风雨飘摇,经常是朝不保夕的样子。因此任正非的心也是时时放心不下,他在《华为的冬天》里总结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是如何面对失败,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下一个倒下的公司是不是华为?这是任正非长期思索的问题。
华为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知经历过多少艰难险阻,任正非作为一号负责人不知道承受了多少压力和委屈,一些华为的老人还记得在某年的公司大会上,研发有了突破,市场打开局面,任正非坐在台上潸然泪下,他说:我们活下来了!
过往的经历让任正非养成了居安思危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又促使任正非去未雨绸缪,不断地提升华为生存的能力,“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华为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也正源于此。
活下去,永远是硬道理,华为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因此,任正非经常思考的就是公司两、三年要干什么,如何干,才能活下去。
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找到自己生存下去的理由和价值,并基于此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足于市场。
而对老板们来说,不应该止步于为任正非的寒气论点赞和转发,刹那的自我感动意义并不大。
关键在于养成居安思危的意识和习惯,如果你真正洞察行业和市场的本质,就很难自我膨胀,忘掉危机感。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有变化就有风险,危机无处不在,多少企业都是因为在风险和危机中应对不当而灰飞烟灭。
因此我们要对未来有假设有预见,然后有所准备,推动企业的自我变革,适者生存,去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
华为的艰苦奋斗,不是指吃大苦出大力,而是指他们思想上、精神上的奋斗,以及自我的变革和提升。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上,除了艰苦奋斗,我们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