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场景与产品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因为任何一个产品都需要有其使用场景,而且这个场景还必须是切切实实普遍存在的。唯有如此,对应场景,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才会有存在的必要以及存续的可能,同时它也是产品存活的关键。
一、场景是多么的重要!
首先,我先分享一个注定单身系列故事:大学里,女朋友约他去看电影,撒娇说顺便把身份证也带上吧!可是他想了半天,回了一句:“看电影不需要身份证啊!?”然后苦口婆心的跟女朋友解释了半天,最终,女朋友终于妥协不带身份证了!
这个故事里男主角注定单身,注定成为不了产品经理,让我们用产品经理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事情,在这个故事里,核心要素有四点:
人(用户,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这个故事里,女朋友就是男猪脚的用户;价值目标(用户此刻需要实现的内心目的):希望男猪脚可以带上身份证一起看电影;原因可能有二,要么担心看电影的场次太晚,回来宿管阿姨不给开门,所以提前准备好身份证,以备出去开房用;要么开房方便男朋友,此处省略一万字。活动(用户做了什么实现价值目标):女朋友通过约他看电影,然后提醒他带上身份证;安排与界定(用户遵循什么样的流程完成以上的事情):女朋友选好时间定好电影票,再去约上男猪脚看电影,提醒带上身份证。从男猪脚的最后的反应,还反复劝说女朋友“看电影不需要检查身份证啊!”,在此场景下,男猪脚真的GET到用户的需求了嘛?男猪脚苦口婆心的劝说,难道真正解决了用户的价值目标了嘛?
可惜,这个直男真是太固执,太不懂风情,太不懂女人心了!甩了他吧,让他单身一辈子,妥妥滴!
回归正题,什么是场景?脑补男猪脚劝说女朋友看电影的画面,是一个场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或者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场景,它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场景。
而如今场景与产品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因为任何一个产品都需要有其使用场景,而且这个场景还必须是切切实实普遍存在的。唯有如此,对应场景,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才会有存在的必要以及存续的可能,同时它也是产品存活的关键。这就是“无场景,不产品”。
二、一个好的产品有一堆垃圾模仿者
反观市场现状,每一个成功的产品身后,都会有一堆不懂风情的产品跟随着。典型的例子,就是共享经济的出现,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成功的背后,效仿共享经济的垃圾产品不尽其数,共享篮球、共享雨伞,更奇葩的是公交站台的共享马扎,没几天,马扎就恩惠了广大人民群众了。
外卖盛行下,也出现了上门服务,比如上门洗车、上门私厨等服务,但是,这些产品的后面既没有普化场景的刚需,也没有特定场景的专业,所以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作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在设计相关产品服务的时候,拒绝“拿着锤子找钉子”,幻想出来的伪需求花了很大的精力做出来了,然后再去找产品服务的市场和用户,犹如无源之水,无用武之地;针对场景来说,找到了场景才是产品设计和规划的开始,那如何找到真正的场景需求呢?
场景代表需求和流量,意味有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一个真场景一定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真场景有几个特点:普遍存在、发生高频、确有痛点。
比如吃饭这一场景普遍存在,而且频次高,一日三餐必不可少。而对吃饭,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全城美食和满足用餐需求,这些基于场景的高频需求成就了美团饿了吗。而且,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外卖平台通过大数据及定位,给予用户实时骑手位置和等待时间,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
那为什么还出现了有些人死心塌地的坚持伪需求呢?在产品经理脑海里YY一下,蹦出来一个需求,这个需求确实有人需要,也有人经常去这么做。
可是现实情况中,它却彻彻底底是个伪需求;或者并不是个高频痛点的需求,不是刚需,可有可无;或者有更好的替代解决方案,而不需要一个单独的产品存在。
比较明显的伪需求如社群生鲜团购,许多创业者以为:生鲜是个大市场。
的确,中国人消费市场在万亿级别,而在实际服务场景中,买个生鲜,还要跑社群或者小程序上去买。我家楼下各类生鲜水果蔬菜,应有尽有,随时想要随时买,线下配送到家的运输成本降不下来,东西又不一定新鲜,为何跑去线上买?搞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