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两人是唐末五代不共戴天的仇人,一个是乱世
TUhjnbcbe - 2024/12/26 16:10:00

大唐王朝(-年)缔造于7世纪初,由高祖李渊所建,在经过天可汗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助力推动之后,唐帝国终于迎来了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开元盛世。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发展达到鼎盛,然而水满则溢,月盈而亏。就在唐玄宗荒废朝政,耽于享乐,整日与儿媳杨贵妃在华清宫缠绵悱恻之时。三镇(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突然发难,他亲统大军十五万,浩浩荡荡,杀奔东都洛阳而来,这就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用白居易《长恨歌》诗句来说,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虽说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唐王朝最终平定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但是大唐帝国却从此一蹶不振、荣光不再。

尽管中间,唐王朝也曾一度出现复兴苗头,这就是被唐史学家津津乐道的“元和中兴”,但是后来的历史表明,这不过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很快唐帝国就陷入了更加混乱的藩镇割据时期。也许是天意使然,自唐宣宗李忱继位后,李唐王朝就彻底步滑向灭亡的深渊,进入罗贯中老先生所说的“残唐”时期。就是在唐宣宗(-年在位)统治的十四年内,唐朝的掘墓人是批量诞生,这其中就有朱温(后梁)、李克用(后唐)、钱镠(吴越)、杨行密(吴)、马殷(楚)、李茂贞(岐)、王建(前蜀)、王潮(闽),高季兴(南平)。

唐僖宗乾符二年(年),私盐贩子王仙芝率先在濮州濮阳(今濮阳西南)起事,从而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等到落第秀才黄巢加盟之后,整个起义运动更是如火如荼,大唐帝国摇摇欲坠,真正进入了王朝生命的倒计时。就在平定黄巢战争过程中,朱温和李克用等人,开始崭露头角,飞黄腾达,继而割据称雄。在经过二十多年攻伐征战之后,藩镇中的大哥大,宣武军节度使、梁王朱温终于在唐天佑四年(年),代唐自立,建立梁朝,至此,统治中国长达年的大唐帝国正式灭亡。于是中国就进入古代历史上又一著名乱世——五代十国时期。那么唐亡之后的五代是哪五个朝代,这些朝代的建立者又就是谁呢?他们有哪些人生经历,在他们巨大的功业背后,我们又能看出什么问题呢?

(一)残唐五代——后梁(公元-年)

建立者:朱温(-年)

出生地: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

庙谥号: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

生平介绍:

朱温,出身诗书家庭,早年不事生产,专好骑射,为乡人所恶。唐乾符四年(年),朱温投奔黄巢起义军。广明元年(年)十二月,追随黄巢,攻陷长安。中和二年(年),在与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交战,朱温战败,因与黄巢心腹大臣孟楷交恶,又度黄巢终不能成大事,遂叛齐降唐,迈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远在成都的唐僖宗闻知黄巢手下第一战将朱温归降,大喜过望,赐名全忠,并让其担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中和三年(年),32岁朱温入主汴州,任宣武军节度使,这也成为他后来废唐建梁的肇基。

朱温名声不好,但是极会带兵打仗,为了扩大地盘,扩充实力,他巧借皇帝名义,不停对外征伐。龙纪元年(年),朱温攻灭在蔡州僭越称帝的秦宗权;乾宁四年(年),占据兖州郓州的节度使朱瑄被朱温所杀;天复三年(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在朱温持续打击下,被迫议和,交出劫持的昭宗皇帝。

为了就近控制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佑元年(年),朱温胁迫唐昭宗移驾洛阳。为了防止李克用和李茂贞等藩镇诸侯利用昭宗旗号,讨伐自己,心狠手辣的朱温,竟于当年秘密差人,弑杀了昭宗,而后立昭宗九子李柷为帝;天祐四年(年)四月,在一众亲信大臣的劝进下,朱温废唐自立,改元开平,定都汴州,建立梁朝,史称“后梁”。

称帝后的朱温,着力打击劲敌——河东李克用。李克用虽天不假年,其子李存勖却是残唐五代少有的军事天才,他在梁乾化元年(年)的柏乡之战中,率部尽诛后梁精锐。至此,长达二十年的梁晋争霸形势开始逆转。此后,河东军在晋王李存勖的带领下,通过军事手段,不断挤压后梁的生存空间和势力范围。梁乾化二年(年),空虚烦躁的朱温竟被次子朱友珪弑杀,一代枭雄朱全忠,就以这样的悲惨结局,完成了历史谢幕。

历史评价:

朱温出身下层,在唐末乱世,通过军功,不断升迁。在经过近30年的浴血征战后,最终开基立业,建立后梁。虽说是开国君主,朱温却没能赢得后世历史学家的颂扬和赞誉,人们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大家觉得朱温为人,过于凶暴狡诈,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更是令人发指。毛主席就说过,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后来的后唐,后晋、后汉,乃至后周政权,也都不承认朱梁王朝的正统地位,认为朱温篡唐自立,建立的后梁,纯属伪朝。只有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对朱温的评价相对客气,吕先生认为朱温虽私德有亏,却是一个抵御外族、有功于民的政治家。

(二)残唐五代——后唐(公元-年)

建立者:李存勖(-年)

出生地:晋阳(今山西太原)

庙谥号: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

生平介绍:

李存勖者,沙陀人也,本姓朱邪,善骑射,好读《春秋》,文武双全。因祖父朱邪赤心(李国昌)参与平叛庞勋之乱有功,被唐皇赐以国姓李。乾宁二年(年),年仅11岁的李存勖随父率兵勤王,第一次见到唐昭宗,昭宗见李存勖英气逼人,气宇轩昂,大发感慨:此儿面貌非凡,日后必是国之栋梁,别忘了效忠于我李唐王朝。事后唐昭宗还盛赞李存勖“可亚其父”由此,李存勖得名“李亚子”。

李存勖第一次展示高超的政治谋略是在天佑三年(年)。这一年,朱温进攻沧州,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因厌恶刘的为人,有意拒绝,一旁22岁的李存勖见状,赶忙劝父亲说:当今朱温,窃据中原,遥控河北,其势甚大,北方诸藩,仅我河东和幽州能与之对抗,如果刘仁恭被朱温所灭,唇亡齿寒,那我们河东形势就岌岌可危,希望父亲仗义援手,重振河东军威。李克用闻言,深以为然。

天祐五年(年),和朱温斗了一辈子的李克用郁郁而终。年仅24岁的李存勖承继河东节度使之位,袭爵晋王。相传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这三支箭分别代表三个仇人——后梁朱温,幽州刘守光和契丹耶律阿保机。李克用希望儿子能在自己死后,带领河东军,向这三个仇人射出复仇之箭,告慰自己在天之灵。

为了完成父王未竟大业,继位不久,李存勖便命忠心耿耿的宦官老臣张承业留守太原,自己则率部寻机与梁军决战,并在潞州(今长治)大败汴州军,由此,河东军士气大振。天祐八年(年),李存勖又在柏乡之役中,将朱温的龙骧、神威、神捷精锐,尽数歼灭。至此,戎马半生的朱温再也无力对抗河东军的赫赫兵锋。此后,河东军携百战百胜之余威,不断讨伐亲梁的异己藩镇,到天祐十三年(年),除黎阳(今浚县)外,黄河以北的土地,尽为河东李存勖所有。

天祐十四年(年),河东名将李嗣源在幽州城外,大败入寇的耶律阿保机契丹军,李存勖总算替父亲报了一箭之仇。北部边患解除之后,李存勖剑锋直指山东,他打算将朱梁伪朝的外围势力(河北、山东、河南)逐一清剿,再向东挺进,攻取汴梁。到了天佑二十年(年),后梁政权风雨飘摇,当年追随朱温的众多大将,多半都已凋零,此时的梁朝真的气数已尽。

天佑二十年(年)四月,在诸镇一再劝进下,河的那一边,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县)建国称帝,改元同光,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李嗣源率军,星夜兼程,奇袭汴梁城,末帝朱友贞走投无路,自杀殉国,后梁灭亡。为了区别伪朝,和朱梁划清界限,李存勖放弃汴梁,迁都洛阳。李存勖踌躇满志,同光三年(年),他命魏王李继岌为主帅,征讨割据两川的前蜀政权。同年11月,后主王衍率百官出城请降,前蜀灭亡。此时后唐的赫赫武功,威震华夏。地方割据诸侯。例如王审知、钱镠、马殷纷纷上表称臣,割据荆南的高季兴还亲赴洛阳,朝拜庄宗李存勖。

然而好景不长,同光四年(年)二月,邺都发生兵变,李存勖急忙派李嗣源平叛,不想李嗣源被部下劫持胁迫,竟然同叛军合兵一处,挥军南下,向洛阳进发。此时,指挥使郭从谦见皇帝众叛亲离,突然发动叛乱,率所部人马攻入兴教门。李存勖只得率少量亲军将士,拼命抵抗,怎奈寡不敌众,竟为乱军所杀,时年43岁。

历史评价:

李存勖是中国历史上前明后暗君主的典型。一方面,他谋略过人,强悍勇武、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巨人,连戎马一生的军界老前辈朱温都称赞李存勖,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可另一方面,称帝后,他任人唯亲,不理朝政,赏罚不公,行为轻佻,致使官员将士离心,又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侏儒。由于自制力差,骄傲自大、政治素养不高,再加上诸多性格缺陷,综合评价,我觉得李存勖是一个齐桓公、唐玄宗式的君王,即有贤臣辅佐,则是明君,无贤人辅佐,则是庸主。李存勖后来的昏庸无道和之前的励精图治,这一反一正,泾渭分明,真的很耐人寻味。

行文结语:

唐末至五代初期,虽然各路藩镇混战不断,其实真正有资格代唐自立的主角,只有朱温和李克用,因此这段历史,也被称为梁晋争霸时期。李克用自幼能骑善射,早年随父出征,常常身先士卒,因此被人称为“飞虎子”。在唐末,那绝对是一号人物。可惜,他生不逢时,强中自有强中手,他遇到了不世枭雄朱温,终其一生,在与朱温争霸的过程中,李克用都处于下风。

不过李克用后继有人,他有一个好儿子。等到河东军新一代晋王李存勖,走上政治前台,后梁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李存勖血气方刚、雄心勃勃。他首先寻机,歼灭后梁军精锐部队,与此同时,出兵征讨后梁藩屏外围,剪除其羽翼,待到后梁仅有汴梁河南一隅之地时,再派军奇袭朱温起家老巢汴梁,如此精巧的战略布局,再加上河东军的骁勇善战,因此,朱温死后,后梁末帝朱友贞根本无力招架,只能坐待灭亡。不过李存勖虽然在军事斗争中,无往不利,但是他缺乏治国才干,因此等到后梁灭亡之后,唐庄宗在政治方面的糟糕表现,就非常明显地暴露出来,以至于最后众叛亲离,身死族灭。#五代十国#

相关文章:

他是残唐五代风云人物,至死不肯称帝,因开发福建被尊为开闽圣王

他是唐末固始人,风云际会成为福建节度使,闽国实际奠基者

参考文献:

《旧五代史》——薛居正(北宋)

《新五代史》——欧阳修(北宋)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阅览后请别忘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人是唐末五代不共戴天的仇人,一个是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