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林岗漫识手记一个人的三百篇澎湃
TUhjnbcbe - 2025/1/20 18:41:00
被患者誉为白癜风克星 https://m.39.net/disease/a_z6slqkl.html
                            

著名批评家林岗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追问

关于伦理、信仰、社会、历史、人生的思想火花

则漫笔手记

二十年来陆续创作却从未发表的随笔断章

漫杂的思考,好奇的追问,不易的定见

▽▽▽

林岗,年生,潮州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职任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合作),自撰有《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口述与案头》《三醉人谈话录》《诗志四论》等。

本文约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林岗《漫识手记》

▽▽▽

整理完毕,长长舒了一口气,才发现数年的信笔由缰,写了有近三百篇之多,恰好是一个人的“三百篇”。20世纪90年代,我还在深圳大学教书,黄昏的时候常绕着文山湖兜圈漫步。景致说不上别致,却非常幽静,踽踽独行之际,脑子浮起各种闪念。有的过后遗忘,不复记忆。有的挥之不去,于是把它们记了下来。从1999年3月写下第一则。当初只是把它当成个人心迹的记录,没有篇名,只有日期,没有想到过出版。这是这些文字的缘起。2000年我回到母校中山大学教书。最初几年,我总有进入不了角色的感觉,教课的任务也不重,随心由性的写作也就延续下来了。七年之间,时写时停。有时一日一则,有时数日一则。往后的两三年,忙于撰写《三醉人谈话录》,这些散记已经写得不多了。翻查最初的记录,最后一则写于2005年9月。此后辍笔。这些偏重思理的随笔断章,远的写于将近二十年前,近的也隔了十三年。辍笔之后,束之高阁十余年,就算我自己也几乎忘了它们的存在。因为电脑更新换代,不时需要翻刻保存,渐渐放在哪里也都不甚了了。其间有知道的朋友,劝我出版,但总也提不起神来,意兴阑珊,就一直拖延到如今。

趁着暑假稍微空闲,从移动硬盘里把相关的文档找出来,从头读了一过。这些文字,有的是读书的感悟,有的是思考的心得,有的是好奇的追问,有的是伤惨的长号,有的是不易的定见,有的是歧路的彷徨。主题漫杂,不相统一,写法侧重思理,所以取名《漫识手记》。

时间日期本来就无足轻重,今次整理从略。每篇加一个小题,以方便检索。根据内容的不同,大别为三辑。第一辑多与伦理信仰有关,第二辑多论社会历史,第三辑多与人生相关。但这些归类都很粗疏,彼此两可,并没有截然的分别,取便检索多余它们真正的类属。

两年前,米秀读小学三年级。她给我选了个手机护套。图案是一只戴眼镜的猫在读一本书,书名是TheSecretLifeofDogs。她想用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图案传递他对我的感知。我收到她的礼物,哑然失笑。她当然不了解什么是“生活在别处”,但她看到我电脑里那些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文字,自然觉得和应该的生活有遥远的距离。我就是她眼中的那只“多管闲事”的猫。这也算她对我的发现。不过我不得不承认我重读这些多前写下的东西,确实有仿佛出自他者手笔的感觉。童稚的眼光也有犀利的时候。编完之后,我想起了先前我不能理解的一位真正哲人的话:如果时光能够重来,他愿意让自己一生的著述归零。这个交易,与浮士德博士和靡菲斯特的交易一样残酷,可正是这残酷才道出生命的本性。所有人事的努力都将化为灰烬,只有时光是无价的。

三十多年前我的第一本书在花城出版社出版。我很高兴这次花城愿意出版这本小书。

林岗《漫识手记》

▽▽▽

/时间/

时间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性,它甚至影响到人对自己行为的善恶判断,并决定一件事情的意义。比如短暂的露水情缘不论在哪种文化里都被归属道德贬义,一拍两散的性理所当然被视为道德的恶;而长相厮守的情缘则被肯定,专一是两性道德中的至善。可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无论露水情缘还是长相厮守,都不改变性行为本身的生物性质,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露水情缘是短期的行为,而长相厮守是长期的行为。说极端一点,它们的差别是时间的短暂与长期的差别,而不是行为性质的差别。我们之所以认为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是因为我们认同自己的道德观念。可是,这种道德观念的前提是什么呢?在上述的例子中,前提就是时间。时间赋予了人类行为的意义,不同时间长度的行为有了不同的意义。道理在于长相厮守是一种具有可重复性的两性行为。可重复的两性行为本身有规则可寻,而有规则的行为易于产生惠泽双方和后代的社会性。故此它在道德上就被肯定为善。而露水情缘,昙花一现,其行为对社会无益有害。于是被视作道德的恶。可是,善和恶的归根究底,却根源于时间的拨弄。

/意义/

历史事件的解释和意义不是同一回事。解释事件属于认知范围,在于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但事件的意义则不一样。事件的意义是后续事件赋予的,连续的后续事件决定了某前一事件的意义。如果有分歧的后续事件共同塑造某前一事件,那么某前一事件的意义就出现各执一端的争议局面。如秦灭六国成大一统,汉继秦兴,贾谊即有微言,因他痛感权力专横的后果;李唐结束南北分裂,柳宗元则赞赏秦一统天下;晚清季世,秦一统是黑暗的代名词。事件本身没有孤立的意义,意义是后人根据自己对当下环境的感受赋予的。历史想象的出发点是想象者的现实感受,也就是后续的事件。想象者的现实感受混杂了欲望,混杂了对未来的期待,而对未来的期待需要寻求它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能由期待本身得到说明,它必须回溯过去,建立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在连续不断的历史之流里,欲望才能穿上合理的外套。不过在理智看来这件合理的外套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装,它对皇帝本人没有任何实质作用。

/碎片/

文明是有寿命的。寿命享尽,文明便分崩离析。而解体后的文明会散发出一些碎片(fragment)。这些文明的碎片就是后人进行新的创设的遗产,就像虎死留皮,人死留冠一样。文明的碎片越丰富,进行新的创设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道理类似于生物种群基因的丰富性对于种群进化的可能性一样。种群基因越丰富,种群进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种群基因越单一,种群灭绝的机会就越大。地中海和西亚地区是早期历史上文明碎片最丰富的地区。古埃及王国灭亡,留下了法老教;所罗门王国瓦解后,犹太人留下了一神教;希腊世界衰落后,希腊人留下了科学与理性的传统;罗马帝国衰落后,留下了建立制度和法律的传统。基督教之所以能够成为征服欧洲的宗教,显然是与上述几种先前的文明碎片有关,基督教是犹太人的神、希腊人的理性、罗马人的制度相互融会结合的产物。否则,耶稣不过是无数被埋没的先知中的一个,使徒约翰也不过是一个无闻先知的随从,而彼得掌管的打开天国的钥匙也将不知失落何方。事实上,任何新起的文明创造,内中都有蛛丝马迹隐藏着它们和先前的文明碎片的承继关系。

/三选/

中智之人最好不要选学人文,因为中等智慧对理解人文世界的复杂和混乱是不够用的,而在这个领域混一碗饭吃又绰绰有余。不如选学应用类学科,一来不浪费天赋的智力,二来也可以过上更富足的日子。上智之人和下智之士选修人文科学都是合适的。人文世界的精妙和深邃无论你有多么高深的智慧都远远不能穷尽,它的无穷景观远在你的视野之外,在这个巨大的迷宫里,走出来都算是幸运,更不要说通晓迷宫全部的出口和歧途。而下智之人在人间反正求穿衣吃饭,就算是贻害人间,人文的谬说也害人不到哪里去。与其万众奔竞,争出头之日,不如在无伤大雅的人文天地里粗茶淡饭而安生。

/虚无/

在通向死亡空寂的长跑中,最先到达终点的是肉体,其次是属于肉体的声望,再次是表达声望的思想,最后是承载思想的语言。语言死亡了,一切也就复归于无有。

原标题:《林岗《漫识手记》:一个人的“三百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岗漫识手记一个人的三百篇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