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交通大脑”应用是交通管理业务及其延伸。而以“交通大脑”而非“交通管理大脑”作为名称,也许并不想局限在交通管理行业,只是,在现有的政府投资机制下,从交通管理业务切入是不得不做的生存选择。不过,“交通大脑”的概念虽已提出两年,对大脑的印象,仍然只有云端、智慧这样缺乏实质内容的描述,公众和社会企业并无多少感觉。
交通大脑,一面是与已有的交通管理从业者争夺业务,并屡受行业诟病;一面是公众缺乏体验而产生怀疑,两面夹击使这个概念逐步泡沫化。即使不断通过媒体曝光用新概念刺激注意力,而且吸引到更多的城市政府投资,也很难阻止泡沫化的趋势。
交通大脑诸多应用的提法,经常会采用一些跨界名词或者包装过的名词,譬如众包数据、窄带物联、未来交通、城市计算等等,炫耀与广告成分颇多,难以了解和分清楚其提出的种种设想。不过,对于渴望创新改变城市面貌的地方政府来说,这些词却会成为投资的理由。
这些词究竟是什么,要做什么,算是公共政策的实现,或是对公众服务的承诺,抑或是一种局部交通的改进措施,大家心里并不清楚。只是,这样的担心并不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在当下缺乏数据公开的背景下,最终发布一些自说自话的成绩宣布胜利并非难事。不过,交通大脑如需健康发展,避免昙花一现,仍然需要明确地搞清楚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老百姓能得到什么,这样才能安慰好政府和企业忐忑不安的心,对得起投下去的财政资金。
交通大脑是什么?
虽然各家都会用许多页PPT来讲述交通大脑是什么,不过,在罗列了大数据分析、度量体系、人工智能算法、交通优化指挥等业务领域之后,仍然没有一家机构用简单明了的定义来讲清楚交通大脑是什么。
站在产业的风口上,介绍的PPT越来越像吸引投资的动画片,谁愿意用几句大白话来讲清楚呢?然而,对严谨的工程师而言,听不懂的东西就会一直抱有质疑,也会拿出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ITS)来做比较。我们不妨来看看,智能运输系统是如何用大白话讲清楚事情的。
网络上介绍交通大脑的图片。图片来源《拥有人工智能的滴滴交通大脑能否再次颠覆未来出行体验?》极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