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佛教这5种人最有福报,看看有你吗莲荷居
TUhjnbcbe - 2025/3/5 19:05:00
银川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福报是佛家术语,《大乘义章》云:“依智起福,依福起报。”真正的福报不同于世间的福气,它起源于出世间的智慧。我们凡夫俗子,见到他人家世显赫,事业有成,内心羡慕的同时,自己也往往幻想有此等福报。实际上,只是希望得瓜得豆,而不去栽瓜种豆,正是凡夫众生的妄想颠倒。恰如《大智度论》中所言:“世间人心动,爱著福果报,而不好福因。”

所谓“如是栽种,如是收获”,福报并非由谁赐予,也不是祈求来的,正如前文所说,它发端于出世间的智慧。而具足出世间智慧的,往往是下面这五种人,看看有你吗?

第一种,不与人比较。

《地藏经》云,“众生各有宿世因缘”,个人的境遇,必有前因后果。俗话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因果个人了”,与他人之间起分别心,处处比较,着实属于自找烦恼。财富、容貌、家庭,本来就是无常之物,胜过他人又能如何,比来比去哪还有安乐可言?

真正有福报的人,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人在梦中,还有何好比较、争执的呢?“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放下对自我的执著,才能回归清明澄澈的自性,原来自己才是世间的主人。

第二种,对事不计较。

对事斤斤计较,可能是一切凡夫的通病,譬如自己帮助过他人,真正做到“舍而不望报”者,可能少之又少。不管是金钱、时间,亦或是情感,我们总是期望别人能够等价回报自己。倘若没有收到回报,烦恼就会生起,甚至很多学佛人也是如此。比如,自己每日精进修行,但境况不见改观,便会猜度是不是菩萨“不开眼”。

曾听师父讲过一则佛典,有位渔夫,幸运地得到了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但是,他在珍珠上发现了一个斑点,于是就取来刮刀,刮掉了珍珠的表层。结果发现斑点还在,他接着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斑点没有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古德云:“人生哪能尽如意,人生只求半称心。”计较往往是烦恼的开示,计较太多,失去的也越多。对事不过分计较,必是有福之人。

第三种,知福惜福。

佛门中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今我们得到此暇满人身,又能听闻佛法,这都是无量劫以来培植的善根。净宗印光祖师说,末法当下的众生,慧浅福薄,不堪耗费。但是,无始以来的愚痴根性,让众生身在福中不知福,贪著世间五欲,把那丁点的福报,也换成世间的享乐。

知福惜福,人就不苦,知福惜福,也是在珍惜自己的慧命。《大般涅槃经》云:“人身难得,如优昙花。”人的一生,就如同昙花一现,切勿放逸,虚度光阴,追逐享乐。

第四种,接受规劝。

《地藏经》中有言:“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无始以来,众生身上沾染着种种烦恼习气,但因为长期熏习,自己常不得而知。这时,必须要有大慈悲心的过来人,从旁点拨指正。一个人能够接受规劝,就是有福之人。

民谚说,“听人劝,吃饱饭”,对于学佛人来说,法身的成长,同样离不开甘露法雨的滋养。所谓“我慢高山,不存法水”,不肯接受他人的劝谏,自认功劳最大、成就最高,最终是难成法器。

第五种,学佛之人。

学佛之人,便是有福之人。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所谓“心能转境,即同如来”,但众生有喜怒哀乐,只要遇到顺逆境,很容易就会“心随境转”。《楞严经》中说,心随境转的是凡夫,境随心转的是圣贤,而学佛就是超凡入圣之门。

诸佛的一切智慧、福德,众生自性中本自具足,却被妄想、执著障碍,因而不能现前受用。学佛,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清除贪、嗔、痴等习气,就如以火炬,引燃众生内心的灯烛。内心透亮了,烦恼琐事无非世间的浮尘,还有什么好攀缘的呢,内心还有什么闲不下的理由呢?非是闲人闲不住,能闲非是等闲人。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这5种人最有福报,看看有你吗莲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