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接受孩子的平凡,中国家长的天赋之痛
TUhjnbcbe - 2025/4/8 22:56:00
白癜风专家研讨会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781269.html

原创

汨罗江上一叶舟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天才自创法则。

本文不讨论天才的问题。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女士说:天价的学位房,十几万几十万一平米,他们趋之若鹜;一节课几百元的奥数培训班,他们连夜去排队报名;一天学会书法的广告,总是能够吸引他们……他们宁愿相信那些“摸得着、看得见、花了钱、费了事”的教育方式。

家长们可敬又可怜,可敬的是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花钱,可怜的是教育方式走错了方向。事实上,教育内卷的时代,真正要开窍的,要鸡娃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困扰中国家长的“天赋之痛”

1、大多数家长无论怎么鸡娃,结局注定都是陪练

教育内卷的时代,天赋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缺乏安全感的家长们为了培养孩子的潜能、天赋,煞费苦心,但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

孩子三、四岁时,家长到处给孩子找舞蹈班,绘画班,音乐班……给孩子培养爱好,进行各种试错。然而,近20年的这种培养方式,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得不重蹈覆辙这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从希望到失望,从开始接受我家孩子没有任何艺术天赋的事实,到最后慢慢接受孩子没有读书天赋的事实,心有不甘却又无奈地接受孩子的平凡。

没错,天赋至关重要。

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距,不是仅凭努力就能跨越的鸿沟。但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人是环境的产物,父母才是孩子潜能、天赋真正的开发者,决定性因素,兴趣班、培训机构不是。

无论是艺术类的钢琴家郎朗,还是数学类的北大的韦神韦东奕,决定孩子潜能、天赋的关键因素是家长及家长塑造的环境。普通家长会说,我们文化水平不高,没法给孩子做启蒙教育。要知道,获得冠军的顶级运动员,他的教练不一定拿过冠军。就像三川玲女士说的:实际上,他们(家长)只要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一起看看书、聊聊天,就可以取得比学位房、培训班有效得多的教育效果。

事实上这一点并不难理解,除病理性的因素外,每个家长心里都很清楚孩子早期身上的这4大天赋——模仿天赋,好奇天赋,探索天赋和记忆天赋;尤其是孩子的模仿天赋,比如你做什么,孩子就喜欢跟着你做什么,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

2、家长苦苦苦寻找孩子的天赋,却对孩子每天发生的天赋视而不见

孩子模仿天赋的视频比比皆是,动辄就是几百万的播放量,可是绝大多数家长只是把这个当娱乐开心一下,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种模仿天赋是开启天赋之门的“万能钥匙”,没有好好利用它,而是轻而易举地把它挥霍掉了。

比如一位家长说,“我家儿子不肯阅读,回家就是玩玩具,怎么办啊?”

这是孩子的问题吗?就像我喜欢看书,带领孩子阅读,用各种声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把书中孩子感兴趣的吃的,玩的,买来给孩子尝一尝,玩一玩,做实验等等,孩子受我的影响,也爱上了阅读,做实验,这并不耽误他爱玩玩具——孩子天生精力充沛。

孩子到了5岁多时,一天妈妈心情不好,他说,“妈妈你心情不好,我给你念书,你心情就好了。”阅读给孩子带来快乐,他的心灵注入了读书可以治愈心情的下意识。

一位家长告诉我,她之前见过一个女孩子,六年级,问她长大想干什么,她说,不上班,在家玩手机……这是跟谁学的?她妈妈就这样。

是这个孩子没有学习天性(求知欲)吗?

孩子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后,就开始不停地问是什么,为什么?问得家长有时候都烦了,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提供相对应的模仿的学习环境,渐渐地就会关闭了孩子好奇心、探索欲的天赋之门。就像很多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根本原因是父母没有为孩子敞开语言环境的大门。

3、家长的榜样,才是打开孩子潜能、天赋的那道门

父母的首要任务是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模仿对象、启蒙教练。因为孩童的世界几乎全是父母,父母关心的,孩子也会关心,父母喜欢的,孩子也会喜欢,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快乐也很简单,他的潜能、天赋就蕴藏在这些简单的快乐之中。

孩子与生俱来就是一座充满无限潜能的宝藏!

“爸爸,你嘴里吃什么呢?”我说,“我饿了吃了块面包。”他说,“我也想吃。”

“爸爸,你在干吗呢?”我说,“写字呢?”他走到我身边,说“我也要写。”

“爸爸,你看什么呢?”我说,“我看书呢?”他坐到我身上,说,“我也想和你一起看。”

“爸爸,你在听什么呢?”我说,“我在《有道》里听英文歌呢?”他凑过来,说,“我也想听,你让我听会儿。”

我通过这些方式,成功激活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模仿天赋,孩子会顺着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欲进行学习,家长只要能给孩子一点点有趣有料的引导,就能协助孩子打开各种未知的潜能、天赋。

一个4岁的男孩被爷爷奶奶带去跳广场舞,不料亮亮表现出色,通过模仿仅三个月,就到前面成了领舞。因为跳舞的视频而火遍海外,还成功登陆美国的脱口秀。

一位斯里兰卡的网友说,这些天赋来自他过去的生活。

这是我见过的对天赋最精准的诠释。天赋来自生活,生活成自然,自然天成的东西,既是天赋。天赋并非遥不可及,就藏在家长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家长才是孩子天赋的试金石,但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天赋的认知还停留在“不劳而获”靠老天爷赏饭吃。所以,家长只能依靠兴趣班、培训班来开发孩子的潜能、天赋。

二、有些事情,你不教,孩子永远不会,他怎么开窍,哪来的潜能、天赋

1、父母的以身作则才是开发孩子潜能、天赋最大的源泉

我和孩子一起朗读绘本,念错了我说:“对不起,我知错就改,重新来一遍。”三五次后,孩子念错绘本:“对不起,我重新来一遍。”

我给孩子示范写字,写得不好,知错就改,重新来一遍。三五次后,孩子练字,不满意,自己擦了重新写。

我给孩子示范诗歌”不卡壳,不念错,流畅”才叫朗读,背诵。出现失误,重新来一遍。三五次后,孩子背诵出现停顿,说:“卡壳了,重新来一遍。”

你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有多强,很快就能习得这些能力。家长的以身作则,简单的几句话,几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但每一个细节都以代码的形式悄悄写入孩子的大脑,生成一种孩子本能的条件反射的学习能力。这些不是靠老师培养出来的,而是家长,即使你的孩子不是少数天赋异禀的孩子,但如果你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依然可以很碾压大多数同龄孩子。

当下网络上到处都有学霸的学习方法,也就三五百元,但这么多年下来了,有几个孩子是靠这些学霸方法成为学霸的?

一位家长告诉我,他给孩子买了不少学习方法的书籍、辅助教材,可是孩子新鲜了几天,就扔在一旁。是孩子的问题吗?

孩子记错一个汉字或英语单词的发音,往往需要经过5、6次以上的刻意练习,才能在大脑里重新建立起一条正确的神经通道。孩子过了9岁,完全启动了自主意识,家长此时再去培养或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已经晚了,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所以家长的启蒙教育,与炒股、炒房的道理一样,早做孩子早受益。

很多家长都抱有这种推卸或者侥幸的心理,他们并非没有时间,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条件差,他们不是懒,就是没有认清教育内卷的残酷性,教育的本质。还有不少家长希望孩子能碰到一个好老师,这是要把推卸心理进行到底啊!教授知识是老师的本分,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不是,指望老师,这个时代的“活雷锋”太少了!

2、爱因斯坦说: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能量

家长真正的爱不是把孩子推给培训机构做“产品代工”,而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知道,获得冠军的顶级运动员,他的教练不一定拿过冠军。

比如孩子4岁时,我给他画画,每天花“15分钟”左右,照着他喜欢的托马斯火车的玩具进行粗糙地临摹,后来是坦克,画了3个多月,突然有一天,孩子拿起画笔画了一幅歪歪扭扭的坦克船,半年后孩子的绘画水平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当孩子遇到画更复杂的坦克,有畏难心理,我在B站看了几期简笔画的教学视频(这不会耽误你多少时间),然后用拆解思给孩子示范了几次,结果他习得能力远远超越了我。

孩子天生爱模仿,有好奇心,求知欲,记性好,这是孩子自带的天赋之源,家长利用好这4个天赋,等于掌握了协助孩子通往打开各种天赋之门的“万能钥匙”。

家长把孩子扔给培训机构,自己当甩手掌柜,很多学习内容家长可以自己做孩子的启蒙教练,一周几节课的兴趣班、培训班能对孩子起多大的作用?即便是现在很多学霸也需要靠刷一定的题量才能刷出高分,刷出聪明来。没有量的积累难以获得质的飞越。

大多数孩子的天赋往往并不浅显,就像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石油,深挖下去才会发现里面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家长只要有一颗爱心、耐心,为爱持续发电,电力十足,一定可以激发出孩子的某些潜能、天赋。

如下图,我给孩子的启蒙绘画

如下图,孩子的“自然天成”

3、认清真相:教育内卷的时代,父母才是最应该开窍的人,真正要鸡娃的是自己

的确,不少鸡娃的孩子身心强大抗造,可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但大多数孩子后续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空心病。北大天才学霸吴谢宇的弑母,21岁互联网大实习生的自杀,被逼学习大二退学得了抑郁症的湖南小业……

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在告诫我们:练完鸡娃的“葵花宝典”之后,家长抑郁了,孩子走火入魔了,丢了人最重要的灵魂!

但更多的家长则是像这位妈妈一样,悔恨而无奈地说道:“自己一路鸡娃,小学成绩很优秀,到了初中开始厌学,沦为学渣,把孩子养废了。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拔苗助长的天赋,靠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破坏孩子内在成长秩序,透支孩子身体的教育,只会消耗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最终昙花一现,留下一地鸡毛。

然而,糟糕的情况依然在延续,教育双减之后,很多家长并没有给孩子减负,导致孩子疲惫不堪。现在不少孩子2、3年级已经开始厌学了,假装学习。

有一个2年级的男孩说:“我不想上学,想玩。很多同学也是这个想法。”我问他,“有这么多吗?”男孩一脸严肃地告诉我,“叔叔我不骗你,我做过调查的,我们班大概有40%的孩子都不想上学,想玩。”

孩子心理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告诫了家长的鸡娃教育方式努力错了方向,教育内卷的时代,培养孩子潜能和天赋,真正要鸡娃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好家长胜过任何培训机构,家是最好的培训机构,父母才是孩子“全脑开发”的最佳教练。

人民日报曾提出家长的5个层次,第4个层次是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年1月1日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了一些列规定,明确指出家长要亲自养育,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等。

三、家长做好这2件事,孩子开窍早,容易开发孩子的潜能、天赋

欲种花,先除草;

初生的枝条易折弯;

幼时的知识是成长后的才智。

别让你的盲目投入,耽误孩子心智成长;别让你的孩子盲目努力,他的人生需要你的规划!

1、认知升级,在孩子大脑发育最黄金的年龄为他输入丰富的信息营养

“3岁看大,8岁看老”,这句话符合脑科学的基本规律。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一生只有一次,0—9岁家长要为孩子定心定性定江山。

很多家长等孩子过了9岁才去重视孩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孩子要么推不动,要么抵触,要么应付,家长错过了开发孩子潜能、天赋的最佳时期。无论家长后期花多少金钱和努力,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指望孩子哪天沉睡的大脑突然觉醒了,开始学习发力,这样的幸运概率有多大?

就拿早读来说,孩子5.5岁时,我开始培养孩子早读的习惯。有家长说,“你这也太早了吧!”我说,“不早啊,趁现在孩子比较听话,给啥是啥,这时候不培养更待何时。”

我让孩子每周背诵,朗读两首诗(孩子用手脚演绎舞台剧,或画画),早读一段英语和乘除法口诀等,但我不会让孩子一天去背诵一首诗。凡事无用度,过度鸡娃,早晚有一天孩子的大脑神经会”绷断的”。

所有的学习必须游戏化的,蜻蜓点水式的循序渐进,让孩子吃一点苦头,做适应性的磨合性的刻意练习,且给孩子做示范,陪跑“90天”,变成他的一种生活方式,等孩子上学了,他也就逐渐习惯了,而父母的爱,孩子自带的学习天性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家长利用好孩子的敏感期,孩子开窍早!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更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心理过程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这时期即称为“敏感期”。

1)0-6岁:培养孩子潜能、天赋的黄金期,0-3岁的孩子是天才式吸收;3-6岁的孩子是卓越式吸收。

2)6-9岁:培养孩子潜能、天赋的成熟期,导入基本的学习方法,协助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9岁后:培养孩子潜能、天赋的困难期,看看孩子“不听话,顶嘴”你就明白了。

脑科学定义的智慧:一是取决于神经连接的密度,这是基因决定的;二是神经连接的密度,则是后天经验决定的。既知识在大脑里神经元的连接发展得很好,连接越多,人就越聪明。

家长不要错过培养孩子的红利期,在孩子0-6岁天才式、卓越式吸收的学习阶段,要做好孩子的启蒙教练,才能让孩子大脑神经连接的密度得到飞速的发展,使得孩子变得更聪明。

天赋是个比较玄幻的概念,跳出天赋的难以捉摸,用一个通俗的概念来说就是感觉,培养孩子敏感期的潜能、天赋,本质上就是培养孩子的感觉。众所周知,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需要感觉,有车感、语感、听感、数感、音感……感觉对了,大脑会开启学习的飞行模式。

感觉来自哪?感知能力!

1)培养孩子的感知语言能力——听感和语感

儿童2岁时大脑的容量已经达到成年人的80%,这个期间家长与孩子对话越多,朗读越多(广泛阅读),语言越丰富,孩子大脑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就越快,语言神经越发达,听觉越灵敏,大脑会变得更聪明。很多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是因为2岁前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

2)培养孩子的感知运动能力——身心灵的协调性、掌控感

儿童早期的智力发育60%来自触觉,玩耍、游戏是智力开发最好的工具,0-2岁是发展孩子感知运动的关键阶段。孩子在玩耍、运动的过程中大脑会进行观察,认识,思考,理解,说话,运动等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感知活动,促进身心灵协调,而感知能力(掌控感)越强的孩子,大脑反应越灵敏。越来越多圈养的孩子出现感统失调,注意力缺陷障碍,主因是2岁前缺乏运动,玩耍。

0-2岁只是前凑,家长要多陪孩子说话,阅读,多陪孩子玩耍,让他参加户外运动,等孩子到了4-6岁进入知识、技能集中的学习敏感期时,孩子与生俱来的模仿,好奇,探索,记忆的天赋,才能在卓越的语感、听感、身心灵的协调性、掌控感的加持下会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激发出无限的潜能、天赋,家长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2、行动升级,家长当好孩子启蒙教练的4部曲

1)我尝试过的路

我购买过线上或线下的美术、英语、思维、音乐、阅读、口才等体验课,大多数培训机构的课程都是在拔苗助长,尝试一圈下来,我最终只选择了某马的英语。

2)家长需要掌握的2项基本功

“我的孩子推不动,学习没有主动性!”

越多越多的家长陷入了这种焦虑和痛苦。家长要明白一点:先让孩子热爱生活,孩子才会热爱学习;先让孩子拥有坚韧的品质,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一是写日记,记录孩子成长的闪光点,反思自己教育孩子中的得失,只有亲子关系紧密,孩子才会“听话,懂事”。

二是学简笔画,这是与孩子心灵沟通交流最好的表达方式,学习生活化、兴趣化的最佳方式。

3)家长当好孩子启蒙教练的4部曲

已故的曾仕先生说:家庭教育要做好这四件事就好了——替孩子做什,教孩子做什么,陪孩子做什么,让孩子做什么。

我用自己的实践验证这4件事,并总结了一个针对孩子兴趣、知识学习,当好孩子启蒙教练的4部曲。

1、抓住敏感点

除非生理性的问题,孩子的敏感点会自动显现。比如某天气孩子突然对识字感兴趣,家长要及给予孩子协助。

2、启蒙兴趣化

借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用孩子的语言方式引导他学习知识和技能。

根据孩子吃的喜好,进行算数、数独的亲子游戏。

根据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熟悉的场景,教孩子识字。

5.5岁,用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写字。

每天练3个字,练字2个月的水平。

3、持续“90”天

处于模仿期的孩子,再小的努力,坚持“90天”,大脑的神经系统也会发生质变,激发出一点点潜能、天赋的浪花。

4、放手让孩子做

前期打主攻,后期打辅助。家长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习惯,给予孩子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适当奖励,让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成长心智,剩下的交给上天,上天会比你更有能力带来孩子成长成才。

结束语:好家长胜过任何培训机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父母的作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的根本是家庭教育,父母的认知和远见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

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前车之鉴比比皆是,但人对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往往只是把它当故事听了!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少数孩子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功的原因。这是家长需要反思的!

专栏连接: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接受孩子的平凡,中国家长的天赋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