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华晨宇没有代表作的这一说法,究竟算好事还是坏事?
小编我私以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应该算好事。华晨宇目前没有被广泛认可的代表作,我认为原因有二:
1.没有街知巷闻广泛传唱的“金曲”。
2.没有一首作品能完美诠释“华晨宇”。
关于1的话,没能成为风靡各大发廊、广场、KTV的金曲的主要原因,是华晨宇的作品风格不够“大众”,主题不涉情爱,演唱难度又很大。而且华晨宇本人也不致力于此,甚至刻意避免让自己的作品成为“金曲”。这并不是一个遗憾。因为“金曲”只能代表中国听众的普遍审美水平,不能代表一个作品的艺术水准。
关于2的话,无可否认,华晨宇的曲风变化多端。翻开他的三张专辑、上节目改编的歌曲和给各大电影电视剧做的主题曲,竟然很难找到两首曲风完全相同,唱法完全相同的作品。而且他竟然还让每一个作品在各自领域都做到了至少优秀。于是在艺术高度难分伯仲而又风格气质迥异的作品中选择出一个来代表和诠释“华晨宇”就变成了一个难题。
就像一个魔方有六个面,你说哪个算是它的“代表面”?何况这小子还经常把魔方打乱了呈现在你眼前。当你觉得《烟火里的尘埃》中的渺小脆弱是他,他立刻用一个嚣张不羁《异类》来打你的脸;当你觉得穿着炫酷的滑板鞋在光滑的地上摩擦的是他,他马上拿起金箍棒一个筋斗云飞上了九霄云天;当你还沉浸于《巨鹿》和《蜉蝣》的幽深空灵,他一嗓子“跟着我们mer”就把你从迷幻美梦中踹醒。他就像一架五彩斑斓的旋转木马,让贪心的听众很难选择要坐上其中哪一个。
而且我认为,华晨宇目前对自己的音乐边界的探索尚未完成,还在马不停蹄地开拓新疆域,并无心停留在他已开垦过的农场。这个魔方要奔着十二面去发展了,选“代表面”的事还是先等等看吧。而且我仔细想了想,“没有代表作”这件事情,除了给黑子们提供了一个尬黑理由之外,其实只有一个实打实的缺点:使他难以成为一个国民歌手,但华晨宇对此应该也不甚在意。
所以我觉得,现阶段他没有代表作是件好事。贴标签容易,撕标签难。他还年轻,还有很大的潜力,不必太早定型,那样反而会束缚制约了他的发展。就让他在少有人走过的荒原上肆意奔腾吧,最后究竟是哪一个足迹留存下来成为了“化石”。其实是无心插柳的事,没法规划,也不必在意。相对于成为一个国民歌手,我更期待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歌手。我期待中的华晨宇的那个“代表作”,是代表时代的、是引领思想的、是振聋发聩的、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传承的。而不是街头巷尾的、老生常谈的、故作新奇的、迎合大众的、昙花一现的。
他目前已经拥有了一个令人不必担心的优势:虽然他的音乐风格一直在变,但音乐人格却是极为统一的。除了影视剧主题曲这种命题作文,他自己的音乐中探讨的主题——深刻、广阔、独特、不低俗、不浮躁。比如写给上帝的环保歌曲《地球之盐》,写给孩子的睡前儿歌《忧伤的巨人》《枕边故事》,还有单纯描绘梦幻场景的《巨鹿》,和这次鸟巢演唱会首发的如同神谕的《降临》……有人说他作品里还欠缺些人文关怀,但我觉得类似“心疼北漂”这种主题的人文关怀已经有很多人去做了,而对“生命短暂”《蜉蝣》、“思想空虚”《无聊人》等主题的人性关怀,和对“自卑”《卡西莫多的礼物》、“孤独”《我离孤单几公里》等主题的心理关怀,也是值得倾注和深入的领域。
并且在他极致而丰满的演唱风格的诠释下,每一个作品都被打下了“华晨宇”这个深深的烙印。跨越了那么多种纷杂多变的曲风、旋律、主题、唱法,依然能让人一耳朵就能听出是他的作品。甚至让别人很难翻唱和改编,可见其风格烙印之深。而且他还有丰厚的音乐底蕴、审美和素养。
所以,他已经在路上了,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