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王力进入红旗杂志社后,是如何迅速蹿红
TUhjnbcbe - 2025/4/25 22:05:00
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引言

叫“王力”这个名字的人有很多,不过其中有两个最为出名,一个是语言学家,一个是依托《红旗》杂志声名鹊起的笔杆子。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王力”都不是本名,语言学家的那个“王力”原名是叫王了一。

而本文当中,我要写的这个“王力”,原名叫“王光宾”。

01

年的8月,王光宾出生在江苏省的淮安县,也就是现在的淮安市。

年的时候,王光宾在山东工作,在《斗争生活》担任主编,任职的期间,他写了一本名叫《晴天》的小说,这本小说署名的是他的笔名“王力”,这也是他第一次用这个笔名。

或许,他自己也想不到,自此以后,“王力”这个毁誉参半的名字,成了他人生的一个符号。

提到王力,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两个人,一个是关锋,一个是戚本禹,这三个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红极一时,被时人统称为“王关戚”,而三人的发迹也是从进入《红旗》杂志社开始的。

出生于年的王力,比关锋小两岁,比戚本禹大了十岁。

不过,这三个人里面呢,要论在《红旗》杂志社的资历,王力的资历是最深的一个,如果做一个排序的话,那就是王力的资历比关锋早,关锋的资历又比戚本禹早。

“关锋”和“戚本禹”是被身为总编辑的陈伯达招进来的,而王力则不同,他是在创刊的时候,被伟人钦定的第一任编委,凭借着这一点,王力一直都觉得颇为自豪。

在没进入《红旗》杂志社的之前,王力主要是在山东的地方报刊工作,从记者一路爬到了主任和主编的位置。

不过,这时候他的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是在山东,他的影响力也激不起什么水花。

 前文我说过,年这一年,王光宾以“王力”这个笔名写了一本名叫《晴天》的小说,这本小说反映的是当时的一个现实问题,也就是当时的农村土地问题。

这本小说已经出版后,就在各个根据地之间不断的流传,很多根据地都翻印的这本小说,伟人也看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力”这个名字给领导留下了印象。

根据王力的自述,年这一年是他人生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他开始直接的接触到伟人和其他的重要领导人。

也就是在年,他写的好几篇文章,都受到了伟人和其他领导的赞许,由此,年6月1日,《红旗》杂志创刊的时候,他才得以被伟人钦定为该杂志的第一批编委,主要执笔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文章。

02

上世纪六十年代,《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起被统称为“两报一刊”。

“两报一刊”会联合发布一些社论或者是评论员的文章,可别小瞧这些文章的影响力,在当时是完全可以主导或者是改变社会的舆论方向。

当时《红旗》杂志的总编辑虽然是陈伯达,但是由于他身兼数职,因此,负责具体管理和主持杂志社工作的主要是“王关戚”这三个人,在六十年代中期,三个人也陆续担任杂志的副总编辑。

可以这么说,倘若没有《红旗》这个平台,也就不会有后来声名鹊起、主导社会舆论方向,显赫一时的王力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王力的工作关系虽然隶属于《红旗》杂志,但是他的办公地点却不是在杂志社,而是在钓鱼台。

年,对古钓鱼台风景区进行了扩建,并于年正式建成。完工后不久,就在钓鱼台里面的八号楼,搞了一个秀才班子,这就是王力的办公地点。

位于八号楼的这个秀才班子可不得了,由伟人亲自抓这个班子,每天起草的都是一些重要或者是绝密的文件。

因为王力主要是负责执笔国际关系这一板块,因此他时常去莫斯科,前前后后总共去过十次莫斯科。

就凭借着常驻“八号楼”和“十下莫斯科”这两个履历,就连陈伯达也得逊色和避让三分了。

时间来到年,这时候的王力,已经被授命可以列席一些重要级别的会议,年又担任对外联络部的副部长,已然成为一名“首长”。

就连平常不怎么写字送给别人的陈伯达,也曾写下这么一幅字送给王力:

“十下莫斯科,稳坐钓鱼台”

根据地理方位来讲,莫斯科位于北边,应该是“十上莫斯科”才对,至于为何写成“十下莫斯科”,其中奥秘,我也不知道了。

古往今来,凭借着文章声名鹊起,甚至是享受高官厚禄的人大有人在,其中也是“时运”使然。

而高处不胜寒,人一旦出名,难免膨胀得有些飘飘然,原本授权给你打磨擦边的活,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自己点的火,自己扑灭不了,带来的后果也就得自己承担了。

“他(伟人)经常引用一句湖南的谚语,叫作‘草鞋无样,边打边像’,就是说草鞋是比着脚来打的,走哪算哪,但是大概的形状是有的......由于执行的人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别的原因,就导致了后来的偏差......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来源:《我所知道的戚本禹》,阎长贵著。

阎长贵引用这段话来描述戚本禹,在我看来,也适用于王力,通过这段话,从中也能窥探出王力后来为何会急速倒台了。

03

王力的成名依赖于《红旗》杂志这个平台,在进入杂志社担任编委后,他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是涉及到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这一方面。

不过,在杂志社里,他主要是以“于兆力”这个笔名发表文章,而“于兆力”这是个联合笔名,是王力、乔冠华和姚溱这三个人的联合笔名。

其中,“于”字取自于乔冠华,他曾经使用过“于怀”这个笔名,而“兆”字取自于“姚”字的右半部,“力”字就更好理解了。

《红旗》杂志发表了很多署名“于兆力”的文章,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重视,美国就曾专门收集“于兆力”写过的一些文章,编印成一本蓝皮书。

不过,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署名“于兆力”的众多文章中,三个人谁出的力更多呢?

叶永烈在自己的文章里是这么叙述的:

三人只合作写了一篇,此后署“于兆力”的文章,是王力一人写的

叶永烈也曾访问过王力,就这个问题提出过疑惑,王力也表示,“于兆力”的很多文章,大多都是自己写的。

凭借着一篇篇文章,也凭借着《红旗》杂志这个平台,王力迅速崛起,从一个地方上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一跃成为庙堂之上的“首长”。

不过,他的辉煌却似昙花一现般的短暂,高光了个差不多五年左右的时间,年的8月26日晚上,在一次会议上,他被要求“请假写检讨”,由此,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结束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起初,他被禁足在西山的一栋别墅里面,随后不久就被转进了监狱里。

十四年后,王力被释放,走出了监狱,这一年是年的1月28日,这一年的王力,六十岁。

十五年后的年10月21日,王力病逝,这一年,他75岁。

走完了自己这一生,或好或坏,毁誉参半的一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力进入红旗杂志社后,是如何迅速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