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字有道理,相见恨晚的汉字学习方法
TUhjnbcbe - 2025/5/26 19:33:00

一些孩子普遍有一个困扰,就是容易写错别字,阅读理解能力弱。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主要还是汉字学习路径不对,汉字基础不牢。

传统的方法是怎么学汉字呢?

通常是这样一个场景:爸爸妈妈、老师教一个字怎么读,怎么写。这样有什么问题吗?

对字的意思模棱两可,错别字、多音多意字傻傻分不清;学过的汉字不能灵活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弱,都和汉字学习方法有关系。

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下图这个字,你认为“昙”的意思是:时间短?,还是指:看不见呢?

认为是时间短的,一定是想到一个词语“昙花一现”。

很多人认识“昙”是通过这个词语认识的,所以很容易把“昙花一现”四个字的意思理解为“昙”这一个字的意思。

“昙”是什么呢?

字形就告诉了我们:上面是太阳,下面是云。云把太阳遮住了,所以看不见太阳。“昙”就是看不见的意思。指一种天气现象,和花没有关系。

什么叫昙花?

昙花实际上是指“看不见”的花。

昙花为什么看不见?

第一,它晚上开花;’

第二,它开花的时间非常短,所以中国人把它命名为“昙花”。

年,上海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语文卷,考的就是这个,考屈原的一首辞。

考题是:“其云昙兮,日不得见”。

问:“昙”表示什么意思

很多同学毫不思索的写:时间短

做题的时候没有仔细去想:这里“昙”如果是时间短,云的时间很短,太阳看不见,这句话不就自相矛盾吗?云的时间很短,太阳很快看得见才对呀!

这道题意思是乌云密布,云遮日的意思。屈原把奸佞,乱臣比作是乌云,挡住了自己的光辉。这个字写都写成了云遮日,做题却答不出来。为什么?

老师、家长常教孩子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教这个字怎样组词。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只是让孩子必须这样接受,从来没有教孩子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

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学习汉字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从读音入手,只认字形不辨字义。

我们看到过孩子认识一个字,但用起来时,就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因为他没有从字形上去建立汉字思维。

我们通过下面这道题就能理解这个问题之所在。

这道题目,4个答案,哪个正确呢?

有选C的吗?

有选D的吗?

正确答案是C。

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相信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是凭感觉选的,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们看下汉字科普者李山川老师是怎么解答的。

01:34

李老师这样一解说,是不是一下就明白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并怎么用了!

汉字其实是有一个系统,一个字和另一个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来看这一组汉字

上图6个字,你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看不出来,对吗!

好,我们再来看他们对应的繁体字。

从繁体字里可以看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部分“隹”字。这一组字其实是非常亲密的一家人,有着共同的基因。

今天它们的简体字互相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脱离了本应该具有的一个体系。孩子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学:一只、一双、获得、姓罗、奋斗、进去。

这些字都有一个红色的部分“隹”,只是不同的字有了不同的增加部分。红色的部分我们管它叫“文”。我们说“文字”,其实文是文,字是字,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文”?“文”是古代的纹身,是一种图画。

古代祭司认为下葬的人需要有一个放血仪式,才能让他的灵魂得到自由,所以会用红色的染料画上花纹,表示经过了一个放血的仪式。身上画的图片就是“文”。

“字”是怎么意思呢?

“字”的上面是一个房子,下面是一个婴儿,“字”的本义是“生育”。“文”和“字”合在一起指的就是图画所生的孩子。

汉字有几万个,但组成汉字最小单位的“文”,我们把它叫图形文字,只有来个,这多个“文”可以无限的组合,形成更多的汉字。

我们再来说前面一组繁体字中红色部分的“隹”,它读作什么呢?

读作:隹zhui,指的是“鸟”。甲骨文就是一个鸟的形状,然后不断衍化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通常认为这个字没有什么用,所以老师也不会教。什么叫没用?就是不能直接拿来得分的就叫没有用。

当我们知道红色的部分是一只鸟的时候,这些字就可以很好的读出它的意思来。

隻下方是“又”表示手。右手抓住一只鸟,叫“隻”。这就是汉字的构字逻辑。

那这一组字,就能推断出它们的意思了。

只的繁体字“隻”是上面是一个“隹”“双”繁体字“雙”上面是两个“隹”,表示手抓两只鸟,因此,双表示两个的意思。

“获”是什么意思呢?获的繁体“獲”,带着一只狗在草丛里抓到一只鸟;

“罗”(羅)是用绳子和网抓住一只鸟叫“罗”(纟旁指丝线,绳子;四字头是网),比如:网罗人才、罗织罪名。什么叫巡逻?就是一边走一边抓人。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的孩子,你只是想让他知道一只鸡一只鸭。把“只”只当成一个量词来学,那就不需要用汉字思维的方式来学汉字了。

不需要知道“只”是一只手抓住一只鸟,反正只是一个虚词,越简单越好,说成一个口加一个八就可以了。

“只”是一只手抓住一只鸟,表“一个“

但是,你想让你的孩子知道“只”还表示single、onlyone,表示“一个”的意思,比如说:形单影只,只身前往,并知道怎么来的,一个口加一个八就不行了。

如果他不知道“只”是一只手抓住一只鸟,就想不到它有表示“一个”的意思了,对吗?

“只”和“双”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在本源中他们是在一个系统里。

这张思维导图,我们能看到图中间的“隹”,也就是汉字最基本的构建--“文”,在这样一个系统中,“隹”构成的这些汉字会更容易被理解和认识。

当我们认识这个“文”以后呢,我们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转换。比如你学过这个“隹”后,你再来看这个“雀”,理解就完全不一样了!

什么是“雀”?你怎么跟别人描述这个雀怎么写?

好一点的人会说,“雀”是上面一个“少”下面一个“住”多一横。还有的会直接说,雀啊就是竖点点撇竖点横横横竖再横,是不是这样?!

当你学了“隹”是一个鸟,就知道“雀”就是一个“小”+一个“鸟”,这就是汉字的思维逻辑。

很多人会说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就算我不知道“隹”,我也能认识雀啊!

知道一个麻雀的雀,很简单。但是还有一个喜鹊的“鹊”,读音一摸一样,都是鸟,你怎么区分?下面这几组词要填哪个que呢?

如果只学了读音,知道怎么写,碰到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就麻烦了?

即使是语文老师,可能会填对,但他都无法把他的技能传给他的孩子。他只能说:“就是这样,只能去记住它”。

中文里不包括四个声调,发音只有多个,同音字比比皆是,等到孩子的读音接触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就彻底懵了。

这些字读音是一样的呀,那为什么不能用这个非要用这个呢,错别字的根源就在这里,因为他一开始的学习路径就不对,他把中文当成了听觉文字。

中国字是视觉文字,你看的懂,就能望文生义。只有把一个一个的字搞清楚,无论你怎么去打乱它,放在什么样的题型里,万变不离其宗。汉字变化的过程就是我们思考和判断的过程。

“雀”和“鹊”怎么区分呢?

“雀”我们已经知道了是一种小鸟,小鸟叽叽喳喳。

那“鹊”怎么理解?来看“鹊”小篆写法

它是一个上下结构,上部分是一个石臼,表示巢的意思,下半部分是一个鸟。所以“鹊”是指会筑巢的鸟。

会筑巢的鸟,很勤劳,中国人天然的赞美勤劳。所以,给它加了一个喜,叫喜鹊,表达喜爱。

前面那组词怎么填,就很清楚了:鸠占鹊巢、鹊桥相会、声名鹊起,要用带有褒义的会筑巢的喜鹊的鹊。

我们再看一个集合的“集”,现在能看出“集”就是鸟+木了吧。很多小鸟在树上开party就叫集,是一个很欢快的场景!

看完之后,孩子的脑海里是不是就形成了一幅画面!

我们说写作文要有画面感。但我们的孩子对汉字都没有画面感的话,他怎么能写得出生动的文章呢。

从这几个字我可看出,汉字是一个全脑开发的学习过程。构字有逻辑,锻炼左脑,同时它又有画面感,锻炼右脑。而我们通用的汉字学习方法是大量练习和重复记忆,孩子并没有从汉字学习中获得这两大益处。

年5月,李山川老师主编,好自在和达令家联合推出了汉字视频课“字有道理”。专门针对4-7岁识字敏感期的孩子,通过手绘动画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汉字,让孩子真正的理解汉字。

“字有道理”系列汉字视频课以《小学语文字词通解》为蓝本,收录了小学一年级常用的个核心汉字,它可以作为孩子汉字启蒙学习,又能做为幼小衔接汉字学习课。

一个汉字60秒,从字源说起,到字形字义、衍变、组词,在孩子脑海里形成画面记忆,建立汉字逻辑思维。既学好了汉字,又锻炼了思维能力,在快乐中学汉字。

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字有道理,相见恨晚的汉字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