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世间走一回,每个人都希望可以顺遂圆满,相应的也都在向着更高处攀登。或许是惯性使然,在这上升过程中,人们似乎忘记了停下脚步去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去回顾一下路途中的各种坎坷与磨砺。逐渐的,人们形成了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维,开始向着顶峰前进的同时也容易打开欲望的阀门。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痛苦。其实,在华夏历史进程中,人们最为欣赏的是“花半开,月半圆”的状态。
《菜根谭》中有云:“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杭州灵隐寺楹联亦曰:“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半,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物中分也”,先人把它创造出来,并赋予了深厚的内涵,我想,这亦是中华民族先祖在告诫后世子孙该如何为人处世。半,是一种不圆满,然而,恰是这种不完美才是人生的上佳状态。
01“半”状态更真实
花好月圆,是很多人的祝福语,接受祝福之人亦会感到快乐。不过,已经历经沧桑与磨练的我现在对这四个字有了较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我依然为这个四个字而感动,因为它是别人对我的祝愿,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祈盼;另一方面,我对这四个字在客观上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何?答案在下面。
事物处于“半”状态下更美,不但人们可以欣赏到其更为真实的样子,更容易打通心灵的壁垒,而且更耐看。所以,相比于花盛开月圆满,半开半圆状态更具魅力。
以月为例,在中华文化中,十五的圆月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相应的亦有多个传统节日诞生,人们在这一天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各种心愿。不过,这种圆满带来的真实体验稍纵即逝,而真正的美丽来自于其它日子里的“残月”。
人们欣赏残月可以感悟生命的运行规律,可以想象缺失部分的美好样子,可以随着残月的不断变化而调整生命的状态。“残月”更真实,更给人一种脚踏实地之感,因为这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人们不需要大喜之后面对大幅失落。
残月的意境更美,因为它给出了足够多的“留白”,人们可以自行补脑。同理,这样的人生亦更有魅力,在留白的时光里,人们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铸造更加多彩真切的生命乐章。
02“半”状态更长久
记得儿时买花,母亲告诉我一定要买那种半开不开的,可以有更长的观赏期。从那时起,我对“半”字有了重新认识。后来,“半”状态成了我追求的目标,因为它更长远。
一个人人都会说的成语——物极必反,恰是对“半”状态的最好解释。顶峰也是下坡的开始,故,若要保持长盛,唯有让事物永远保持不圆满的状态。在此,以花为例予以感受和领悟。
何时的花最美?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盛开之时,而我更青睐花朵微微开放的姿态,因为它可以让我欣赏更持久的美丽。中华文明中,长久永远比昙花一现重要的多,没有时间支持的美丽无法称之为真正的美丽,瞬间的繁华亦不是胜利者所需要的。
“半”状态还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可以支撑事物永不沉沦的力量。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骨,在此状态下,人们会保持清醒的头脑,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圆满之时亦是沦落之时。
比如,年羹尧在权势功劳达到顶峰时急剧崩塌,源自其膨胀的姿态,源自其丧失了敬畏之心。功高震主的韩信未效仿张良功成身退,亦未学习萧何污名自保,最终死于妇人之手。
他们因何成为悲剧的典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已然达到顶点,已经面临无可赏赐的至高之境况。而张良韩信等通过急流勇退或者自损名誉等方式将自己从顶峰拉下来,回归到不圆满的“半“状态。正是这种状态给了他们更长久的生命力。
03“半”状态更舒心
人人皆向往高峰,可是真正抵达高峰之时会感到寒气逼人,会感觉孤独难耐。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诸多的描述此种状态的诗词文章,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高处不胜寒”。
身处“花半开,月半圆”之时,人们不会有过高的心理压力,不会有必须誓死护卫历经千辛万苦达到顶峰后获得的利益和地位的重任,人们会更加轻松的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这种舒缓接地气的感受让人活得更真实,更快乐,更有价值。
保和学士聊典籍总结:人生之路复杂也简单,复杂是因为欲念过多,想要的太多,最终以至于迷失自己;简单是因为自己可以及时从最高处返回,回到那个更真实、更长久、更舒适的“半”状态。最美的花永远不是绽放的最灿烂的那朵,而是微露笑颜的那支;最佳的月也不是十五的月,而是陪伴人们长达二十多天的“残月”。吾辈在追逐梦想的途中也需要学会调整状态,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人生在世之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