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禅心》(益生文化淘宝店第号作品)
读《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佛教经典,会看到很多高僧面对死亡时非常潇洒、自在。我从《景德传灯录》里随意选些公案,大家感受悟道者的境界。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记载,杭州文喜禅师,是仰山慧寂禅师的弟子。“光化二年示疾,十月二十七日夜子时,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言讫,跏趺而终。寿八十,腊六十。终时,方丈发白光,竹树同色。”
文喜禅师辞世前不仅开示心法,“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说完法语后潇洒坐化,坐化后房子里发白光,门外的竹子和树也发白光。这是神通显现,也是密宗所言“死光明”的显现,“死光明”是“子光明”,即修持者自身的光明,而“子光明”与“母光明”或言“道光明”、“本体光明”相契合,就会在此际即刻成就。对于文喜禅师,本已成就,才会在圆寂时显现大光明相。
灌溪志闲禅师,临济义玄法嗣。“师唐乾宁二年乙卯五月二十九日问侍者曰:‘坐死者谁?’曰:‘僧伽。’‘立死者谁?’曰:‘僧会。’乃行六七歩,垂手而逝。”
志闲禅师更有趣,他问弟子:“坐着死去的人是谁?”弟子说:“僧伽”。他又问:“站着死去的是谁?”弟子说:“僧会。”于是志闲走了六七步,垂着手,站着圆寂了。何等自在自主。
镇州宝寿沼和尚也是临济义玄弟子。“师将顺世,谓门人曰:‘汝还知我行履处否?’对曰:‘知和尚一生长坐不卧。’师又令近前,门人近前,师曰:‘去,非吾眷属。’言讫而化。”
宝寿禅师临终前问弟子,你知道我一生的行为落在什么处吗?这个弟子说:“我知道和尚你一辈子长坐不卧。”这是禅宗一种修持法,禅宗初祖、二祖、四祖、五祖、神秀大师都这样修持禅定,以坐禅代替睡眠。可知宝寿大师何等精进。宝寿听了这话,对弟子说:“去,你不是我的眷属。”意思是说,你根本不了解我的修持。禅师说完就坐化了。
《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记载,首山省念禅师,提前一年预言自己来年某月某日辞世,辞世前还留有偈子,偈子预言了辞世时的天象,这是何等超凡的修为。“师次住宝安山广教院,亦第一世。后徇众请,入城下宝应院,三处法席,海众常臻。
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时上堂说偈示众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随缘且遣日;今年记取来年事,来年记著今日朝。’至(淳化)四年,月日与时,无爽前记,上堂辞众,仍说偈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非情共一身。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是全身。’言讫安坐,日将昳(太阳偏西)而逝,寿六十有八。荼毗收舍利。”
可以说,省念禅师的圆寂时间是自己安排的,对生死完全自主。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记载,天皇道悟禅师,“元和丁亥四月示疾,命弟子先期告终。至晦日,大众问疾,师蓦召典座,典座内近前,师曰:‘会么?’对曰:‘不会。’师乃拈枕子抛于地上,即例告寂,寿六十,腊三十五”。
道悟禅师临终还都示以禅机。他预知时至,要弟子代自己提前告知众法眷。叫典座近前,问他“会么”。典座说不会,禅师就把一个枕头抛到地下,然后坐化了。何其洒脱。
天然丹霞禅师,“师以长庆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告门人曰:‘备汤沐,吾欲行矣。’乃戴笠策杖授屦(麻靴)垂一足未及地而化,寿八十六”。
丹霞大师一次给门人说,准备烧好热水,我要沐浴,准备走了。说话间,坐下来,一只脚上的麻靴刚脱下,脚还没踩到地上,就坐化了。要走,就这样利索。对于现代人,能利利索索地辞世,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药山惟严禅师,“师大和八年二月,临顺世,叫云:‘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柱撑之。师举手云:‘子不会我意。’乃告寂。寿八十有四,腊六十”。
惟严比较幽默,自己预知时至,就感叹“法堂倒”。弟子们误会了,以为法堂真的要倒了,拿木柱子来撑法堂。大师说,你们没有领会我的意思。然后告诉大家,是自己要辞世了。这就像孔子临辞世前感叹“泰山将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一样。
京兆重云智晖禅师,“至七月二十四日,体中无恙。垂诫门人,并示一偈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往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他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相碍。’”
这位大师更幽默。肉身就是父母给我们修盖的一间房子。大师的高明在这四句:“早拟移他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相碍。”如果是因为厌恶人间而喜欢净土或天堂,还不是解脱道,因为有憎爱心。肉身坏了之后,灵性就与肉身彼此无碍了。这是解脱者的见地与心态。
德山宣鉴与临济义玄是齐名的大禅师,“德山棒,临济喝”,便有了禅门“棒喝宗风”。宣鉴禅师,“复告诸徒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
宣鉴禅师,如此潇洒。临终前给弟子们有重要开示,话说完就坐化了。
投子山大同禅师,“唐中和年巢寇暴起(*巢作乱),天下丧乱,有狂徒持刃上山,问师住此何为?师乃随宜说法,魁渠闻而拜伏,脱身服,施之而去。师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示有微疾,大众请医,师谓众曰:四大动作,聚散常程。汝等勿虑,吾自保矣。言讫,跏趺坐亡,寿九十有六,诏谥慈济大师,塔曰真寂”。
*巢作乱时有造反的*人持刀上山,问投子大同禅师在这里干什么?禅师就为这些造反者说法,他们中的头目被禅师打动了,跪下磕头,脱下衣服做了布施就下山了。你看大禅师的境界,在生死关头,没有畏惧,反而降伏了杀人不眨眼的人,何等定慧!要是我们,恐怕早就逃了。
禅师生了小病后大家劝他请医生治疗,老禅师说:“人身就是地火水风四大构成的,四大聚散变动,这本是生命的规律。你们不要担心,我能自保。”老禅师说完就结跏趺坐,当下坐化。这又是何等洒脱、自在。要是我们老了,得点病,只怕没有如此洒脱,医院,检查、打针、吃药、保命,哪里会像老禅师一样,谈笑间就坐化了,这人间我不留恋(
以上事迹,真人本乡父老,无不周知,敛不揣浅陋,谨述其大略以垂世不朽云。
沈永良真人事略
圆顿子
沈永良真人,浙江*岩人也。幼孤贫,母命习工匠业,郁郁不得志。母殁,遂弃本业,投师行伍,亦非所愿。亡何,复弃去,竟至天台桐柏宫,受道于金教善师。后遍游名区,得传南岳高士内丹心法。从此佯狂玩世,饮必醉,语必颠,因自号“醉颠”,众则以“沈魔头”呼之,彼未尝稍愠也。终岁一衲,不知寒暑,城市深山,随缘栖止。又好与群儿戏,人问之,曰:“吾以全吾天耳。”
初不读书,而谈言微中,缙绅先生以是乐接之。寿逾古稀,无老态。清同治五年丙寅秋,七月七日,尸解于洪家场水边,翘起一足作鹤立状而逝。
有旧交池达庵者,时署江苏太仓州知州,中秋节偶赴钱塘观潮,路逢数童子作剧,用稻草绳牵真人过桥。邂逅达庵,欢然叙契,阔如平日。是年冬,达庵返里嫁妹,真人忽造访,未及通报而去。事后遍觅不见,询知其羽化实在七月间,方悟八月武林桥畔所遇,及冬季所降临者,乃阳神而非肉体也。池君慨叹久之,遂迁其遗蜕,归葬于羽山之阴,俾胜迹与仙踪共垂不朽焉。
圆顿子陈撄宁文后有“自按”,略去。陈先生好友伍止渊道人有《沈永良真人轶事》,比陈先生详细。《道家养生秘库》录有张池秀女士与椒园居士咏沈真人的六首诗。从诗中可知,张池秀女士即池达庵之女,张是夫姓。过去,妇女婚后,有在自己姓前冠以夫姓者,此习俗港台妇女至今有所保留。椒园居士是池达庵外孙,当为张池秀之子。六诗秀然可爱,有仙道气,一并录出。
咏沈真人
张池秀女士
布衲棕鞋旧有缘,家君曾与学参玄。
不期归妹匆匆日,辜负仙踪降宅边。
秋初戏水闻尸解,八月钱塘又望潮。
童子不知云外客,稻绳牵过武林桥。
咏沈真人
椒园居士
南岳归来号醉颠,秘传丹诀有余篇。
风餐露宿自来去,委羽山中一散仙。
醉卧云峰意自闲,飘然衣钵浑忘还。
冲霄化作孤鹤飞,来往天台雁荡间。
沈公碧落侍郎官,游戏人间借酒宽。
放浪形骸非着相,神仙何必戴*冠。
外家传说沈魔头,信是奇踪汗漫游。
八月观潮如梦幻,昙花一现赴清流。
余幼在外祖池公德化宅上读书,聆悉钱塘潮途遇,及遣嫁姨娘时,真人尸解后来访,倏忽不见,奇甚。
修道者当于此处参悟佛道修持之异同。
淘宝小店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