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文殊菩萨评判二十五个修行法门二
TUhjnbcbe - 2021/4/23 19:51:00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对于下面的二十五个法门,文殊菩萨分别作了具体的分析。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这是针对优波尼沙陀尊者观白骨的法门。「色想结成尘」,色尘是由坚固的妄想而成就。「精了不能彻」,这句话应该是「非精了不能彻」。也就是说,这个坚固的色尘是由坚固的妄想而成就,那我们要破是不是也要通过坚固的妄想去破除?那么至于初心的人是不是很难修啊?「如何」,那你怎么可能通过?「不明彻」,不容易明白。以这种不容易透彻的色尘作为初心修行的法门,怎么能明心见性呢?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这是针对憍陈那尊者以音声为观来成就。「音声杂语言」,当我们声音发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语言、文字的形相啊?音声和语言是不是各有特性呢?音声是一种振动,语言通过声音来表达,有时候还话中有话,弯弯曲曲。所以直与曲杂在一起,是不是很难分别和判断呢?「但伊名句味」,就是那么一点名句味啊。怎么「名句味」呢?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法理法义。「一非含一切」,一句话能不能表达无量义?苹果能不能具足一切水果的味啊?不能。而修这个声尘,我们耳识仅仅是取决于一时,一时的这个声尘能不能明白无量的义啊?不能。所以「云何获圆通」?我们不能通过声尘这个「一」来包容含摄无量义。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这是讲香严童子菩萨以香尘为观而开悟。「香以合中知」,闻香尘之香臭、通塞,必须通过鼻根与味尘合起来才能成就。「离则元无有」,离开香味,离开通塞,这个觉知性能不能存在啊?不能存在。所以这个香尘不恒,我们怎么能够从中成就呢?「不恒」就是生灭法呀。「不恒其所觉」,前面讲的「离则元无有」,就是离开香尘,所觉不恒,能觉能不能恒啊?那就合于另外一种香尘,不就变化了?前后不一,初心怎么能成就啊?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这是药王、药上二大菩萨修的味尘。跟香尘类似,但也有区别。前面是以鼻根来嗅香尘,这里是以舌根来尝味尘。「味性非本然」,没有食品的时候,舌头能不能尝到食品的味道啊?「要以味时有」,有食品现前的时候味道才有,这也就讲了味性也不恒,也要在合中才能知道。「其觉不恒一」,我们能尝味道的这种尝觉不能保持专一不变。那怎么能成就圆通啊?注意,药王、药上菩萨通过品尝各种树木花草、土石、有*、无*等各种万法的味道,那么「其觉不恒一」,为什么两个菩萨能够成就啊?因为他是修了无量无量劫,生生世世修这个法门,大家明白吗?修这个法门是大信大行大解,一般的人不能成就。许多法门都能成就,这要根据各人根机不一、时空点的机缘不一这个情况来决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这是讲跋陀婆罗菩萨以观照触尘而开悟。「触以所触明」,注意,不要把触尘误解为触物。离合、违顺的这种感觉才是触尘。「所触」,是指触物,包括肉团身,各种外部环境等等。「无所不明触」,没有所触之物我们就显现不出触尘来。「合离性非定」,没有触物就没有合离这种触尘,没有触尘就没有感觉。「云何获圆通」,修禅定是不是强调自己能知的这个性呐?修任何法门都离不开这个能知的性,能知的性离开触尘都没有感觉,你还修什么禅定,谈什么成就啊?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这是讲摩诃迦叶以法尘作为观照而开悟。「法称」就是法尘。「内尘」就是我们头脑里的回忆。「凭尘必有所」,法尘离不开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实尘,五根对五种实尘形成五种俱生意识,这俱生意识就是法尘。所以俱生意识能不能离开五根和五尘啊?「能所非遍涉」,「能」指意根,「所」指法尘。我们意根对某一个法尘的时候,它能不能把所有的法尘统统包容进来啊?不能。如果我们修经教、修圆顿大法观照的时候你能够圆融,可是在修禅宗不可以,他只是观静,不能包容无量的万法。「云何获圆通」,这是法尘不能圆遍之故。所以这个法门对初根机人不能成就。对于迦叶这样的人呢,修无量劫的这种意根,他能不能成就啊?能成就。观一就是无量。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这是讲阿那律陀尊者修眼根。「见性虽洞然」,眼睛的见性虽然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明前不明后」,前面讲了,眼根是八百功德。若以四维论,只见前两维,不见后两维,故言四维亏了一半;则三分言功,一分无德。「云何获圆通」,眼根这个能见不圆满,所以这个法门对于初心也不能成就。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这是讲周利槃陀伽尊者修鼻根。他观照这个鼻息的出入。「现前无交气」,在吸气和出气之间是不是停顿一下呀?这是不是障碍?这个地方不圆满。「支离匪涉入」,「支」就是吸气,「离」就是出气。「匪」是不的意思。「涉入」是表圆融。「云何获圆通」,鼻根功德本来就是三分言功,一分无得,不圆满。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这是憍梵钵提修舌根。他以舌知味,只不过舌头没有那么灵罢了。「舌非入无端」,没有食品之味,他不能修舌根。修舌根的知觉不能离开味尘(食品之味)。「因味生觉了」,要有味道才能生出舌根的这种尝觉、知觉。「味亡了无有」,有没有哪一个人二十四小时之内把东西放到嘴里啊?更何况成年累月放到嘴里,有没有啊?所以味尘没有的时候,这个知觉就没有了。「云何获圆通」,所以修禅定功夫相对而言,它有种持久不变的过程,心里才能平静,否则心就容易乱。也就是说,这个味尘无恒,那么我们能尝的尝性是离尘就无体,离尘就无觉。所以这个法门不能成就。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这是毕陵伽婆蹉尊者因身根观照而开悟。「身与所触同」,身根是能知,所触的触尘是无知。这里「同」是什么呢?是同样「各非圆觉观」。身根遇不到所触,他不能圆满地观照。所触遇不到能触,当然就更不可能产生灵知性,所以根尘不两立,它必须要合起来才能产生作用。「涯量不冥会」,「涯」是边际,「量」是数量。身根和触尘各有各的边际,两者在不能相接触的时候,能不能在冥中沟通啊?不能。比如我手接触这个茶杯,我有感觉了;如果接触不到,它在冥中会不会有感觉啊?不会。我也没有感觉,它也没有感觉。它不接触我,它也没有感觉。「云何获圆通」,所以讲我们这个身根在没有所触之物的时候,就不可能产生圆满的感觉。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这是讲须菩提尊者修意根。「知根杂乱思」,「知根」就是我们六种意识心的根,叫意根,也叫第七识。「杂乱思」,第七识夹杂着前面的六种意识心。虽然是六识作用于七识,那六识是不是由前面的五种俱生意识来成就的?所以第七识一定是夹杂着六识。「湛了终无见」,这是讲六识很难调服,很难真正达到湛然了达,一点不夹杂。「终无见」,是很难达到。为什么?「想念不可脱」,所以像须菩提这样的修了无量劫啊,而且修得不好的话要么就落入昏沉,要么就落入打妄想。「云何获圆通」,窥基大师在雪山堆里埋了好几千年都不能成就,到最后还是通过深入经藏,几年的功夫就成就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这是讲舍利弗尊者修眼识。舍利弗眼睛看到什么,不需要头脑想,一本全知。这个「识见」就是眼睛对色尘的第一念直觉,他不需要第二念。「识见杂三和」,必须通过眼根这个能见,通过色尘、茶杯这个所见,然后才能产生眼识。修眼识要有这么三个恒久的因素,这样心就比较复杂了。所以一般的初上路的人修这个法门不能成就。「诘本称非相」,「诘本」就是研究,从根本上来研究。「称非相」,这个眼识不是从眼根产生,也不是从色尘产生,所以它查无根本出处。查无根本出处就是「自体先无定」,这本体就没有个一定,所以它是妄相,所以初心修这个法门不容易成就。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这是讲普贤菩萨修耳识。普贤菩萨的耳识跟舍利弗的眼识一样的,都是通过心见、心闻。「心闻洞十方」,他就懂得离开耳根,像舍利弗离开眼根一样。舍利弗看的时候这个眼根虽然在,但是个摆设,他没有障碍。所以这种闻叫离根解结。「生于大因力」,什么「大因力」啊?发大心,行大行,修了很长很长时间的大根机之人他能成就。所以普贤跟舍利弗都能离根解结,但不是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明心见性以后离根解结观照,区别就在这里。所以不是发大心修大行的人,不能成就,这叫「初心不能入」。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这是讲孙陀罗难陀尊者修鼻识。他观鼻端白,没有离根。「鼻想本权机」,用眼睛观照鼻子端白这里,这是不是用意识在观啊?「权机」,是权宜之计,他是著相来修的。「只令摄心住」,这是种因缘所生法——眼睛看在鼻尖,把心摄在鼻尖,不要东张西望,把心集中于一处。这等于是心外求法,是方便说为心外求法。「住成心所住」,这里有能住与所住——当我们把心住在鼻尖,观到这里的鼻端白,有了成就的时候,心就有了所住,然后定力进一步加深,它有这种过程,叫「住成心所住」。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这是讲富楼那尊者修舌识。「说法弄音文」,讲经说法无非是拨弄音声文字。「开悟先成者」,先开悟以后才修这个舌识。没有开悟的人再如何妙语连珠、出口成章,都不能了生死。「名句非无漏」,名相、词语、文字、句子等等都是依有为法而存在,所以有漏。初心学者,不能依此法门成就,不能跟富楼那比。因为他已经是老修行,又是发心特别大、特别猛之人。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这是讲优波离尊者修身识。「持犯但束身」,持戒是约束自己的身体,修身能得到人天福报。「非身无所束」,「非身」是不是我们的心呐?心怎么束缚呀?所以持大乘戒,你心里打了妄想就是破戒。但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一个念就忏悔掉了,马上消除罪过。所以大乘戒既好持也难持。「元非遍一切」,连心都不能束缚,这个小乘戒它能起多少作用呢?「云何获圆通」,怎么能成就啊?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这是讲目犍连尊者修意识,他的神通是靠意识心来控制。「神通本宿因」,目犍连生生世世修这个法门,利用神通来行善断恶。「何关法分别」,哪是修不修的问题?虽然目犍连尊者是因为意识而悟入,其实和意识有什么关系呢?「念缘非离物」,因为对法尘攀缘、打妄想,你才能修意识。心外求法怎么能成就?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这是持地菩萨修地大。若从地大之性来看呢,它是坚固之相,有种种障碍而不能通达。「有为非圣性」,持地菩萨生生世世修桥补路,是不是一直在地大上做文章啊?他是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法。那持地菩萨为什么能成就呢?就是因为他修了无量劫的修桥补路,他福报太大了,是福至心灵,但是不遇毗舍浮佛他也不能成就。毗舍浮佛一句话,一语点破梦中人。你修桥补路是为修什么啊?心平则世界平,他一下子明白了。如果我们不像持地菩萨那样,叫你心平世界平,你能不能明白呀?你还不知道他讲的什么话呢,这个心平与世界平有什么关系啊?所以修这个法门不容易成就,属于藏教菩萨著相修行。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这是讲月光童子修水大。他是通过自己顽固的意识心来观照水,妄想成真。可是这个法很难修啊!有时候出现幻相也能看到水,但如果保持这种幻相,以水滴石穿之功夫来修的话,幻相就可以变成真相,连自己的身体都能变成水,而且别人也能看到。「想念非真实」,这种通过意念所成就的定观不是真如本性如如不动之理。

「如如非觉观」,「如如」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也就是真如本性,不是你意识心所能看到的。佛在前面不是讲「见见非见」吗?你能见到的那个东西就不是真的。所以「如如」,就是讲只有用智慧才能看到。所以「若以水性观」看到的那个水真实不真实啊?不真实。凡是意识心看到的东西都不真实,「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这是讲乌刍瑟摩修火大而成就。「厌有非真离」,他知道男女这种欲望之火对自己伤害太大,想解脱;「厌有」本身是不是用念呐?这个念是不是真离呢?既然是念,还是没有离开啊,他还有这种意识心。「非初心方便」,初心不容易成就这个法门。他是因为害怕这个男女欲望而修清净心,把欲望之火到最后转变为智慧之火。也是大根机之人才好成就,为什么?因为他通过神通观照到自己生生世世被男女这个欲望害得太苦太苦太苦,他吃的这个亏太大太大太大。铜柱地狱、铁床地狱,都是针对淫欲心重的众生而有。这是我们欲界众生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你能破除这种男女欲望,就是出尘罗汉。一次夫妻生活伤害七万八千个风虫,所以这个造业最深,要好好慎重。初心修行人对这个问题没有切肤之痛,一般法师也不愿意随便开口讲这个法,他不愿意叫人家生烦恼。《楞严经》里没有正淫与邪淫之分,你都要承担因果报应。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这是讲琉璃光法王子修风大。「动寂非无对」,风有动有停,这是对待之法,是生灭法。「对非无上觉」,「无上觉」是不生不灭的,修风大是以生灭之心求不生灭之果,无有是处。「云何获圆通」,那么对于琉璃光法王子这样的人,也是修了无量劫。如果不修无量劫,这个法门也不能成就。修得不好就变成风神*神之类,修得好你也是明心见性的菩萨。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这是讲虚空藏菩萨修空观。「昏钝先非觉」,虚空是由一念业相无明将本有真空浑浊为晦昧之空而形成,到了虚空就已经形成昏钝,已经不是本觉,不是原来的真空。「无觉异菩提」,「昏钝」跟「菩提」是不是相对待的?你修什么空观?如果一般的人来观空的话,他反而会观起色来、观起现相来,所以这个法门初心不容易成就。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这是讲弥勒菩萨修唯识。「观识非常住」,识心离尘无体,没有常住之相。他是用生灭心反复地观照。「存心乃虚妄」,「存心」就是用心来分析,「虚妄」就是动啊,仍然是讲生灭心。「云何获圆通」,以生灭心求不生灭之法,没有这个道理。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这是大势至菩萨修根大法门,也就是念佛。「诸行是无常」,念佛的时候嘴巴是不是在动啊?同时耳朵还要听,是不是在行啊?绕佛的时候还阿字落在右脚,弥字落在左脚……是不是「诸行无常」?「念性元生灭」,嘴巴念的这个性是不是生灭法呀?阿-弥-陀-佛,四生四灭。可是如来藏本体是不生灭法。「因果今殊感」,以生灭之因求不生灭之果,因果有差别。「云何获圆通」,怎么能成就啊?但是大势至菩萨是念了恒河沙劫的佛号,真正形成一种习气,其中包括有多生多世可能走火入魔过……机缘成熟时又在肉身如来座下得到点化,最后才真正成就。(摘自印广门清法师《楞严经讲记?卷六》

素材

优昙花

审核

卡卡

校对

当持

编辑

当清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第五次修订版)如是我闻真实义(第五次修订版)《菩提论》修订版(根据《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改编)印广门清法师自序印广法师简介印广法师 用佛学凝聚和谐正能量印广门清法师唱的《报父母恩咒》及开示四经序·终审版《法华经讲记》序·终审版《楞严经讲记》序·终审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序·终审版《心经讲记》序·终审版《心经》要解辩证(完整收藏版)《心经讲记》合集(第五次修订版)《法华经讲记》合集(第四次修订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合集(第五次修订版)《求是先锋》论文合集《心经讲座》视频合集(1-15讲)正能量系列之一:拿手好戏正能量系列之二:结绳妙戏生命之秘完整版(1-18)法海淘宝全集(1-41)

自古“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法华论坛》是大力宣讲《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经典的大型综合性佛教网站。网站致力于开佛法秘藏,示人生真谛,悟正信之教,证解脱之道,以法华楞严所诠如来藏之理,揭示宇宙万法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以令行人当下明心见性,了生脱死!

法华论坛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殊菩萨评判二十五个修行法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