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荒诞派戏剧
——荒谬一定代表讽刺与虚无吗?
···《等待戈多》···
高中语文课本目录上的一行小字——《等待戈多(节选)》,可能就是很多人对荒诞派戏剧的全部印象了吧。在紧张的课业压力之下,很多老师只能分析更可能出现在考卷上的艺术派别。而像荒诞戏剧派这样的边缘艺术流派,似乎只有被忽视、被抛弃的命运。事实上,尽管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中,荒诞派戏剧就经历了从兴起到没落的全过程,这个昙花一现的流派却在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荒诞派戏剧的作品到底有怎样的思想内核呢?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荒谬感的呢?
就让我们从它最著名的作品《等待戈多》说起吧。这部戏剧不仅是第一部顺利结束演出的荒诞派戏剧,更让整个法国剧坛为之震动,荒诞派戏剧也从此进入成熟和全盛时期。
剧中两个流浪汉认定只要戈多一来,他们便可“得救”,即便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是否认识戈多。他们一直等啊等啊,似乎孤独失落,又似乎充满希望。当听到戈多的信使说戈多明晚准来,但今晚不会来的时候,他们说要离开,却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如果说两位流浪汉就是西方人的话,那么戈多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与信仰。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理想社会的幻影全然破灭,西方社会普遍陷入了空虚与绝望的状态。人们企图在孤独中寻找安慰,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虚无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于是他们总是抱着“明天会更好”的念想,人为制造出一个虚无缥缈的信仰,然后苦苦等待理想世界出现,以熬过痛苦的人生。然而消极地等待终究只会是徒劳,即使美梦最终成真,也只会令人更加失望。这所谓的等待是多么荒诞啊!此外,这部剧的循环式结构和突兀破碎的对话也加重了这种荒谬感和无意义感。
但是“等待”毕竟是一种不懈的追求,不论它是否主动。《等待戈多》在表达世界的荒谬无意义与人生的痛苦迷茫之时,也蕴含着对于人存在价值的肯定——它所肯定的,是人类在面对无常命运与荒诞世界时,那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心底未曾熄灭的希望之灯。西方有些评论家说,这部剧“弹出了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表现了“一代人的内心焦虑”。但与此同时,人们并未因为信仰崩塌的失落与痛苦而就此萎靡不振,至少,他们还在等待光明的来临,不论这期盼是多么遥不可及。
如果说从《等待戈多》中人们可以体会到旷世的孤寂与空虚感,荒诞戏剧派的另一代表作,同时也是开山之作的《秃头歌女》却是公认的喜剧。
//
《秃头歌女》描述了两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的生活。第一对是史密斯夫妇。他们在自家的起居室中聊天,却经常答非所问。第二对是马丁夫妇。他们一起到史密斯夫妇家做客,却认不出对方;在一段巧合连连的聊天之后才发现彼此是夫妇。
长期以来《秃头歌女》一直被认为是“真正的喜剧”。然而作者尤涅斯库却说它是“悲剧”。与《等待戈多》中支离破碎的对话一样,这部剧也把语言作为荒谬感和悲剧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刚开始人物对话只是答非所问,但在后半段,人物之间的不理解愈演愈烈,最终他们开始了语无伦次地叫喊和吵架。在这部剧中,荒诞式戏剧经典的循环式结构,依旧是更讽刺与悲剧的地方。但不同于《等待戈多》的是,这部剧里的循环式结构暗示了人物的可替代性。结尾马丁夫妇代替了史密斯夫妇,继续进行没有共通之处的聊天,观众甚至不能区分这部剧中谁是主角。作者借这种荒诞的艺术手法,暗示缺乏感情、思想、理解的他们就像真的机器人一样,可以被轻易替代,也不会有人在意他们是否存在。
荒谬不一定意味着讽刺与虚无。悲剧中也有赞美与希望,喜剧可能也是另一形式的悲剧。荒谬派戏剧对人生与世界的态度,也许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悲观绝望、令人望而却步,只要你用心体会、认真思考。毕竟艺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对与错又能有谁可以正确地评判呢?
文字:Rita_汪子涵
编辑:张骅绮
个人文艺发展,
我们帮你实现。
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