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群里和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反映“打不开思路”,这里试用最基本的关键词分析法给大家做一个思路拓宽。
所谓关键词分析法,也就是找题干中的关键词并以此进行定义(具体如何寻找关键词,可以参考工作室讲义)。定义时可以通过描述其内涵与外延的方式,论证题干中“不仅如此”。
这道作文题中的关键词有:沉淀、价值、认识。
我们分别质疑补充:
1、“认识”一词表明,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主观判断,是人主动在脑海中完成的建构。既是认识,就有能动性与主观性,因此①认识未必是准确的;②事物出现最初就可以有意识地去认识其价值。
2、“价值”一词有关判断标准。一般我们说的价值和普世标准有关,因此时代变化事物的价值就会变得不同,曾经的文物在某一历史时间段成为“四旧”,后来又成为文物,这取决于判断的方式——*治的抑或文化的,功能的抑或精神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自己规定事物的价值,比如小时候母亲或者外婆为我绣过的一件衣服上的花纹,为我补过的一双袜子,这种价值是时代无法赋予的,但在心中可以为它赋予价值。
无论是我们来决定,还是社会来决定。价值本身是一个认为赋义的过程。既然是赋义的过程,就势必可以被证伪。比如历史上的疑古派,上溯三皇五帝的历史,发现我们所崇拜的帝王不过是传说中的一条小虫——这是审慎对待赋义的做法,我们赋予的价值未必是真实的;但除了证伪一些事物的价值,我们也看到了可操作性:李白杜甫并非在他们的时代就被正确认识。公正地裁量事物的价值、挖掘事物的价值,是我们的时代责任。
3、“沉淀”是一个去芜存青的过程,沉淀实际上意味着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失败则无法沉淀,而检验的方式正是价值标准。沉淀下来的东西未必是有价值的,正如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人们陷入了一种缺乏想象力的循环。而未经沉淀,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冲走的事物,却也有过闪闪发光的价值,虽然如流水般消失不见,譬如人与人共度的时光、珍贵的情谊,溜走的是时间,沉淀的是记忆。
对于沉淀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首先是主动地介入,让行将被遗忘,行将消逝的事物的陪伴延伸下去,正如*在《你好,李焕英》中为母亲的所作所为,正如一切文学、影视艺术的目的。或者是不将沉淀看得过分重要,而更去看重当下昙花一现绽放的价值,沉淀的是生命价值,而绽放的则是生命力量,有时此刻的力量比留骨庙堂的价值更为重要。
另外,处理这个题目原因分析也颇有效果。譬如为何人们总希望时间赋予事物价值,或许因为人们不愿意去认识新事物,有时是出于对于新事物的恐慌与对旧事物的熟悉与安全,此时认识新事物需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建立正确认知。
篱落呼灯作文工作室
作文修改
专题训练
高考阅读答题资料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辞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