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有十几个二级学科(专业),不论是五院四系,还是法学新贵,各个学校的优势专业并不一样。如果你将来不进入学术圈,还是以学校排名为主要选择标准。但如果你有入圈打算,学校就不是首选,而要看优势专业的分布了。
以国际法学为例,年代北大和武大的国际法实力最强,而且北大更厉害。之后还可以加上外经贸和厦大。但最近二十年来,就学术实力而言,北大国际法急剧衰落,武大的学术影响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甚至可以说,在国际法学界,如果你不是武大出来的,可能很难立足。(想想清华、北大、人大、法大的国际法师资)。
类似的例子,还有刑事诉讼法学和民法学。刑诉圈法大影响很大,民法圈则是人大。其他一些专业的分布,是由几家共占优势。例如刑法学,过去主要是人大和武大,现在则可以再加上北大和清华。
早先看二级学科哪个学校强,主要是依据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现在主要看学校投入和师资流动情况。例如,清华法学复建在年代末,短短数年,即迅速崛起。而从学科建设的角度,重点投入几个二级学科,就能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中占据优势。
吃老本总还是有用的,只有极少把祖上留下的基业败光。多数还是能维持,至少看上去实力还增强了。而且,只要大环境不变,再维持二十年也不成问题。例如外经贸的国际法学,主要是靠着沈、冯两位先生打下的底子,好在现在还有些人。而别的学校通过资金投入和师资引入,也会扶植重点学科,例如上海交大的法社会学(法与交叉学科)。
几家欢乐几家愁。过去专业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学校的情形,已经一去不复返。最近二十年来,京外高校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已经发展出各自的专业优势。这些专业优势不少正是由老牌学校师资流出的。不过,也有昙花一现的例子。例如,湘潭大学,一度集聚了诉讼法学的人才,但很快散去。晚近还有个未可知例子是东南大学,曾挖了武大的周、刘两位教授强力带动东大法学。但两位现在北上了,以后会怎样呢?
在今天,迅速建立某一优势学科并不困难,主要还是靠挖人。但挖人有风险,因此必须想办法减少风险。最好是让他能够长期扎根;如果做不到,至少要在他能在的时间里,组建学科团队,播下种子。即使将来他离开,种子至少也能够生根发芽。
在历史上,一个学科团队整体走人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例如北师大刑法赵,是带着团队从人大离开。当年似乎是重创,但后来人大又从别的地方挖人。冲击其实也没那么大,甚至现在来看都算是好事。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其实是想说所谓专业人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稀缺。除非你的专业比较稀缺,例如古文字学。裘锡圭去复旦,北大这个学科就没了。但法学还没有这样的稀缺学科。
就现有的二级学科的专业分布而言,虽然老牌学校的某些专业实力已经下降,甚至濒临死亡,但还不至于彻底死亡。复活的潜力仍有,但再现往日辉煌基本上不可能,毕竟学科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简言之,如果你是准备投入考博,那就报考现在已经有优势专业的学校,这对你将来入圈有利。如果你是博士毕业准备入圈,能进入这些优势专业的学校任教当然更好;如果不能,去那些未来可能会发展出优势专业的学校任教,也是不错的选择。说不定你就是该校学科的奠基人呢。
杜威法律课堂,
和你一起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