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东晋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但每一个时代总会有些动人的故事和不灭的精神,成为了塑造中国独特气质中不可丢弃的一部分。
司马睿和王导同龄,自幼一起长大,32岁一起南下。他们亦君亦臣,更亦兄亦友。冥冥之中,他们的人生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南下的岁月是一段艰难的历程,他们门庭冷落,被世家大族冷眼相待。身后是他们回不去的北方,而前方却是他们融不进的南方。在司马睿的世界里,王导成为了他唯一的光。
王导以自己的才智谋略,拉拢当地名士,利用王氏家族的影响力,使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共同支持司马睿。他们在南方逐渐站稳脚跟。
有了王导的全力支持,司马睿终于在建康称帝,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开始了。那时的东晋外有北方战乱威胁,内有世族虎视耽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但司马睿执*后,重用王导,一直让他当丞相。王导不负所望,推行了一系列轻税赋、簿徭役*策,并发明了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用来安置北方移民,为他们提供栖身之地。
经营国家就像耕种土地,需要勤勉细致、不疾不徐。在王导的推动下,继三国东吴之后,南方的经济文化迎来了又一次大开发,那些沉睡的山川林泽,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到来而被唤醒。那是东晋难得的一段静好时光,一切似乎都生机勃勃。
然而,隔江而治,掌握南中国的东晋王朝,看似光辉绚烂,但搭建在门阀*治上的皇权并不稳固。人情练达的王导显然早就洞悉一切。随着“王与马,共天下”的声音越来越多,王导的弟弟王勃起兵造反,王导一心想要维护的平衡局面被打破了。
王导一直谨记着家训,信、德、孝、悌、让,虽然在乱世之下的家训中没有“忠”字,但他心里从未忘记补上这个字。忠君忠国、君臣之义,是铭刻在他骨子里的士人操守。他脱下朝服、取下官帽,在司马睿面前谢罪。即便是在建康城被攻陷后,他依然劝阻王敦退回武昌。在司马睿最后一段无权无职的惨淡岁月中,王导陪伴其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在司马睿去世之后的第二年,王勃再次起兵,遭到了王导的强烈反对,王导替司马睿保住了他的江山。
王导辅佐了东晋的三位国君,成为了三朝元老,他倾其一生以世族之力辅佐皇权,只想用一个王朝的辉煌来成就一个士人的荣誉。
东晋虽只迎来了百余年的偏安便灰飞烟灭,但衣冠南渡,让中原的*治和文化根脉得以延续,南方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开发,文学艺术更是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琅琊王氏后人王羲之便是在公元年的春天,上巳节,挥笔写下《兰亭集序》。这个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佳作,诞生在东晋士人雅集无数平常的一次聚会中。
诗词歌赋往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气质。东晋无疑是超然的、洒脱的,是率真的、自信的,它的广袤丰美都已被载入历史。
旧时王谢堂前燕,最后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作者简介:
赵景利,女,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家庭教育精品讲师团副团长,湖南省级*员教育培训师资库教授,全国百名家庭教育公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