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感受一下,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青铜食器,你
TUhjnbcbe - 2023/3/23 21:04:00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了博物馆,不看标签的话,

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青铜器,你都能猜出它们做什么用的么?

带“腿”的未必都是“鼎”,

长得像“盆”的有可能是“盘子”,

与“花瓶”相似的,却是用来装酒的.......

你觉得还是看标签吧,发现上面的字也不认得........

结果,去一趟博物馆两眼一抹黑,“走马观灯”就出来了,

实在太过遗憾了,

今天罗列一些青铜器具,先来讲讲它们的用途。

01青铜器分类

青铜,在古代叫“吉金”,是红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呈青绿色。

原本在夏代,人们制作青铜器是用来做容器和兵器的;

到了商代,青铜器上出现了简单的铭文来记录重要事件,以及出现了细腻的花纹;

商晚周初,青铜不仅造型、花纹变得丰富了,铭文也越来越长;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广泛使用,铜制工具少了;

秦汉时期,人们开始喜欢陶器和漆器,青铜容器也逐渐减少。

青铜器,按功能和用途大致是这么分的:

其中酒器、乐器、兵器、车马器,不借助标签还是大概能分辨的,

由于食器中一些器物造型比较相似,就要复杂的多,

所以咱今天就说说食器这一大类,

从外观造型上怎么分辨,

以及它们都是用来装什么的。

02青铜食器

如同现在的锅一样,是用来烹煮食物(主要煮肉)的,也就是炊器的一种。

大多数的鼎,两耳,都是圆形的(圆腹),

虽然也有方形鼎,比如司母戊鼎,

但方形鼎是特殊情况下才会制作的,

而且,大多数的鼎是三足的,方鼎就四足。

关于这个“足”,每个时代也都不同,

像商代早期的时候,鼎足比较尖,晚期就比较敦厚了,

西周后期,甚至偏向是“蹄”形。

这个鬲,长得很像鼎,但不是,

鬲的“足”是空的,不是实心的。

鬲也是一种炊器,主要煮饭,不晓得为什么,鼎地位越来越高,

外形相似的鬲,就显得低调很多。

鬲的空足设计,是为了增加受热面积,

广口,口沿着外侧翻(侈口)。

商代的鬲一般都没有小耳朵,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立的耳朵。

鬲也有圆有方,西周时期的鬲,下方有门,可以打开烧火,

有种迷你版的现代天然气灶台的既视感。

如同现在的蒸锅,也是一种炊器。

甗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半部叫甑zèng,是用来放置食物的;

下半部为鬲lì,甗的这个鬲里不是用来煮饭的,而是水。

甑与鬲中间有个铜片,叫箅(bì),功能跟现在厨具篦子差不多,透气用的。

想没想起过去那种双层电饭锅,甗就是那种电饭锅的“祖先”。

汉代青铜釜

商周时期的甗是一体的,不能拆开,还有两个立着的小耳朵;

春秋以后,甗就是三件套了,可以分开,两个小耳朵也跑到外侧了(附耳),

也出现了四足方形双层(两件套)的;

汉以后,甗没足了,则称为“釜”。

簋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主食的,像黍稷等,圆形的。

商代的簋,一般没有盖,圆圈底(圈足)有的有两耳,有的没有。

周代的簋常带盖,有两耳的,也有四耳的,

有的在圈足下又加了三足,有的是方座。

像鼎都是奇数形式出现,比如九鼎、七鼎、五鼎的,

但是簋却是偶数形式的,比如九鼎八簋,

战国以后,簋就很少了。

盨也是用来盛主食的,西周中晚期——春秋后期,这一段时间昙花一现,

与簋不同,盨是椭圆形的,盨口内敛。

盨有盖,将盖翻过来放置也能当四足食器用。

也是用来盛主食的,这是鼎和簋结合的产物,圆形或椭圆形,整体看像个球,

敦的上下两部分,几乎是完全对称的,大多数的敦都能当成两个碗用,

有的盖子上只有一个小“揪揪”(捉手),就不能。

春秋战国时间比较流行这种器具,

忽然觉得“胖墩儿”这词是不是就这么来的......

也是用来盛主食的。簠也是上下几乎一致的,

合则一体,分开则是两个器皿。

像图中这件,应该破损了,

看有的藏品只有器身,因为盖子丢了,

簠主要盛行于西周以及春秋初齐,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是用来盛放肉酱类食物的。下有把、大多数有盖。

铜豆在商代少见,

西周的豆,大多没有盖,也没有小耳朵,也有特例。

西周豆西周后期的青铜豆

春秋时期,豆侧有两个环,下面多是高足。

春秋后期青铜豆

到了战国时期,腿长1米8的既视感,

战国前期青铜豆

战国晚期也有无盖的青铜豆,极简风格。

战国晚期青铜豆

说到豆,要说跟豆类似的铺,豆和铺其实很好分别。

豆的容器部分都是碗形状的;

而铺的容器部分,是扁平的。

而且,铺足粗矮,多为镂空,西周中期——春秋,也是昙花一现。

好了,以上就是主要的青铜食器,

另外还有俎、匕、柶、勺、斗、瓒、刀、削、叉、签、箸等进食餐具,

在文章已经写过了,本文就不重复了。

说完了食器,再说一说水器,

乍一看像大盘子、大缸的,

是做什么用的?

03青铜水器:盘、匜、鉴、盂

我们古代有“藏礼于器”的传统,上文说到,饭前洗手(这叫沃盥之礼),

那是怎么洗呢?

这就用到了青铜盘。

作用如同现在的洗手池,承水(接水)用的。

盘和匜搭配使用,用匜倒水洗手,盘接水。

盘有圆形、长方形,也有带耳朵和不带耳朵的,

盘口外翻的,也便于提着,

商代盘多为圈足,无耳;

但西周时期盘体变大,而且有了双耳,还有在圈足底下又加足的,增加高度。

如同现在的水瓢,倒水洗手用的。

匜的造型繁多,但是功能很容易分别,看一下开口位置都比较大,

不会是用来倒酒或汤的,一般这种开口设计,

都用在免费的资源上。

其实就像现在的水缸,但不同的是,鉴的功能比较多,

古代没有镜子,包括铜镜还没普及的时候,

古人常以盘或者鉴,装满水照容貌。

像“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鉴”,就如同“镜子”的含义。

古人也有用鉴沐浴的,也有当容器使用的,比如装水,或者冰(曾侯乙冰鉴)。

鉴的造型也多种多样,

特别的是,有的鉴带有衔环,可以吊起来。

有个很明显的特征——两侧有弯抓手柄。

盛水或盛饭,

也是侈口、圈足,有附耳,

虽然看起来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好了,咱们最后总结一下:

鼎:煮肉

鬲:煮饭

甗:蒸锅

簋:饭碗

盨:饭碗

敦:可以一分为二的圆球饭碗

簠:可以一分为二的方形饭碗

豆:装肉酱

西周中晚期开始,青铜器有了“套装”关系:

钟成肆:形制、花纹和铭文相同,大小递减;

鼎成序:同上面一样;

簋成套、鬲成组、壶成双、豆成对:

形制、花纹、大小和铭文均相同;

盘匜:相伴。

铜烹时代,餐具精美,酒器、水器*配套,

纵使时光流逝,过客匆匆,

美食美器则世世相传,酝酿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青铜器虽然器型繁多、种类复杂,

小伙伴们再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

记得要仔细欣赏哦。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受一下,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青铜食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