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木瓜》开宗明义的唱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千百年来,“投桃报李”在中华大地已经化作了建立“知音”的媒介,送礼固然是为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更重要的目的却是“珍重情意永相好”。
中国人最看重关系,从“血缘关系”到“人际关系”,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要绞尽脑汁寻找志同道合之辈,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把交情建立在酒肉的基础上,那么“大难临头各自飞”将不再是预言。
收到珍贵礼品的小朋友(图)
我认为,“随礼”乃中华民族的一大陋习,既然有求于人,当然就得想方设法的回馈。说难听点,逢年过节都要通过走亲访友把厚重的礼物送出去,一方面维系彼此之间的感情纽带,但另一方面又递交了双方要偿还的“白条”。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互不相欠”、同时又可以增进友谊呢?像有些贪得无厌的小人,就算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也不一定能达他的意。纵然为对方掏心掏肺,他也未必感激涕零,反而觉得你“别有用心”,让他永远记住你的“膏泽”。
即使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的道理,也毋需彻底破坏“互惠互助”的友谊吧?一旦亮出“道德绑架”的旗号,那么相濡以沫的“淡如水”必然转换成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甘若醴”,曾经的生死相许、海誓山盟亦在这场勾心斗角的博弈中烟消云散。
行贿既然为贪污腐化埋下了伏笔,就必然以同样的方式自取灭亡(图)
毋庸置疑,惟有赠送经典方能将这段“义结金兰”的交情持续到底。也许有人觉得送书实在唐突,如果对方既不喜欢看书,又不打算研究学问,纵然把书送上门,依旧等于浪费资源,说不定到头来使交情戛然而止。
这个担忧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纵观当今天下,能够将文化教育做得最成功的民族莫过于犹太人,他们固然为这个世界培养了无数的商业天才,积蓄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但他们更加把“终身学习”作为强国强种的首要任务。倘若缺乏实打实的文化修养,拥有再多的金钱也脱不掉“赤佬”的帽子。
要知道,“读书无用论”在新中国最初的三十年大行其道,大家都认为能生存下来才算“本事”,识不识字无所谓。但“禁书”读得越多,思想就越反动,总有一天会污染整个社会,即使不愿意充当“臭老九”,亦无可奈何。
知识起源于博览群书,见识起源于行走万里(图)
记得余光中老先生在一次读书会上建议祖国的下一代要多阅读经典,从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金瓶梅》到“三言二拍”、《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虽然这些经典已经过去了数百年,但毕竟归属于“白话文”的范畴。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后期,像家喻户晓的《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相继拔地而起,更获得青少年的喜爱。在他们的心中,颠覆神圣、解构权威、恶搞大师似乎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产物。
当“快餐文化”完全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地时,便意味着“脱离低级趣味”的原则被遗弃得一干二净,从汉朝老臣王朗嘴里喷射出来的“粗鄙之语”势必穿上华丽的外衣,冠冕堂皇的行走在公开场合。看似满足了大众的虚荣心和刺激感,实际上宣告了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的退化、人生信条和价值取向的迷离、理念的丧失以及精神的沉沦。
一旦深陷“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绝境,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再被“小道消息”和“花边新闻”联手轰炸,那么极端时尚的“媚俗”将注定把不明真相的大众拖进万劫不复的地狱。
正在被“奶嘴头战略”*害的青少年(图)
因此,“口袋书”的影响力顶多昙花一现,焉可承担得起“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美名呢?尽管经典阅读起来的确有些晦涩难懂,但其中的寥寥数语却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于既倒。即便不与前者争一季之长短,可笑到最后的赢家非它莫属。
事实证明,有的时候,一本小册子的含金量绝对不亚于“大部头”,哪怕看似枯燥乏味的几个篇章也免不了“神机*藏”。
举三百余字的《阴符经》和一千多字的《素书》为例,光读懂这两部圣典的奥秘就令人一头雾水,更不必讲六千余字的《易经》和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了。
所以,把传世之作当成兴家旺族的镇宅之宝是非常英明的决策,让我们明白先驱为什么要煞费苦心伏在书案上撰写金玉良言。倘若真的误入歧途,只要及时浪子回头,随时与先驱的谆谆教诲同频共振,相信就算遭遇了惨绝人寰的不幸,亦能化险为夷。
被后世誉为“古今智谋第一典籍”的《素书》(图)
针对目前“中国式送礼”的种种弊端,与其挖空心思购买贵重的礼品,倒不如把“其利断金”的友谊赠送给对方,借“周大生珠宝”的广告词来形容,叫作“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当然,明月也好,真言也罢,皆是深不可测的玩意儿,其价值早已超越了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钻石。何况号称“推动人类进步之阶梯”的经典更把“你侬我侬”的关系纳入了价值观的轨道,让“知音”的地位变得坚若磐石。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赠送经典可以登上“礼尚来往”的头版头条,使之爱不释手、口碑载道。
薄薄几页纸,兴旺万代烟,人生初如何?纯粹绎太玄(图)
尊古崇新,知变守常,这是八善堂先生的第27篇推送,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