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和辩论有什么不同呢?
意见不同的人们,通常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争吵,二是辩论。但什么是争吵,什么是辩论呢?
我的归纳如下:
争吵,意味着意见不同的双方,对同一件事,诉诸不同的衡量标准,且双方互不认同对方的标准,也不积极尝试理解对方的衡量标准是否合理,以至于双方各说各话,并不能解决问题,反倒浪费时间。
辩论,在于双方拥有对同一件事的共同标准,各自陈述自己这一方符合此标准的条件是否成立,同时还要驳倒对方陈述的条件不符合共同的标准。辩论的双方必须保持随时梳理对方的陈述是否属实。辩论对于解决问题是有益的。
以上是我对于争吵和辩论的归纳,欢迎提出补充或者纠正。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面对争吵的时候,选择不浪费时间;面对辩论的时候,选择据理力争。
日常,人们不见得个个都是辩论高手,不善于辩论的人,面对不合理的陈述,由于不知道怎么应答,反倒被对方说成了理亏。这种不合理的陈述,通常的表现形式是诡辩,表面看起来在跟你讲道理,实际上却偷换了概念。
诡辩之术,基本上属于用哲学上的学问,干着着耍流氓的事情,不得不防。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个著名的例子。
话说多年前,有个老爷子骑着一匹马来到函谷关。当兵的说,马不能入关,请回吧您嘞。但老爷子说,我骑的是白马,不是马。
当兵的心想,怎么这老头儿修马掌的时候被踢过脑袋?出于职责,他还是解释说,不管是白马黑马还是斑点马,是马就不能过关。
老爷子说,我叫公孙龙,难道我是龙吗?马,是名称,白,是颜色,白是白色的共性,不是马。马是一切马的共性,不是白。白马,是白色的共性加马的共性,所以,白马不是马。
就这样,这位公孙龙老爷子竟然骑着白马过了关。
公孙龙的论点,把马的名称和实体进行切割之后,又偷偷替换了概念。在名称上,白马当然不等同于马,但是在实体上,白马就马的一种。
虽然公孙龙的论点在今天看来不值一驳,但是如果真的要发生这种辩论,很多人也和那个当兵的一样,被绕得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披着辩论的外衣,干着诡辩的勾当,这种浑水摸鱼的人并不少见。因此我们知晓一点哲学理论,偶尔也会有些帮助。
公孙龙的言论暗含着一种哲学思想,属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萌芽,基本思想就是把概念和实体进行切割,界定了日常思维中,名称和实体的关联,区别了概念和实体的不同。这种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被称为“名家”,同一时期的思想还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可谓是百家争鸣,诸子并举。
现代科学的思维萌芽,离不开哲学思想中对于概念和实体之间关联的深入思考。这种深入的思考,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叫《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叫《形而上学》;在中国先秦的公孙龙那里叫《白马论》。
当然我们知道,公孙龙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后续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真正统治中国的是大家熟悉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
在中国思想的整体价值观里,主张博爱、利他、解决实际问题。做任何学问,如果有人拿学问不解决问题,反倒是用学问耍流氓,必然被抛弃。
所以,当时的赵国平原君问他的幕僚,如何看待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这样的思想有什么用吗?幕僚说,烦文相假,饰辞相惇,不仅无用,且有害大道。众人无不附和,纷纷起立鼓掌。于是,公孙龙从此消失于平原君的庙堂,淹没于荒烟蔓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