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族艺术》年第4期
河西走廊珍贵古典戏剧文献考辨黎羌赵琦2.西安翻译学院2.山西晋中学院摘要:中国甘肃河西走廊"河西四郡"是自古迄今重要的国际交通孔道,同时亦为珍藏许多丝绸之路戏剧文本的集散之地。特别是居于中原与西域交集处的敦煌莫高窟,出土一些记载边塞地区*治、经济、*事、文化、艺术的世俗与宗教珍贵戏剧文献。诸如反映唐代古代讲唱型婚姻文化的《下女夫词》,记载民间智慧的争奇型戏剧《茶酒论》,还有保留着西域佛教胡戏风格的《须大拏太子度男女》《小小*宫养赞》《晚唐释迦因缘剧本》,特别是后面此部敦煌遗书文本,是我国境内发现历史最早、最富有学术价值的佛教戏曲。这些民俗与宗教剧作在河西走廊经历了从讲唱文学、佛教经文、变文到戏文,从世俗叙述体到宗教代言体的演化过程。作为丝绸之路文化与戏剧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文献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还是戏剧史、戏曲史、曲艺史等文化学角度都极具学术研究价值。来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年第2期
现代戏的美学特征探析李志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摘要:现代戏是指以9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历史和生活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剧目。其作为一种戏曲艺术类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形成了相对稳定而鲜明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浓郁的为人民创作的主旋律色彩,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艺术真实与生活现实的高度和谐美,强烈的现代性审美趣味和较强的求新出奇追求。来源:《戏曲艺术》年第2期
街场*梅戏的艺术表演风格邵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庆师范大学*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摘要:正在考察地方戏"再民间化"过程中,以安庆市为中心的、持续的*梅戏街场观演活动——街场*梅戏~①,引发了笔者的注意。街场上的演出者群体中,既有组织程度较弱的自乐班、票友班,也有组织性较强的民间班社;观看者群体,则以中老年为主,他们日常闲暇时就来看戏,愿意的时候也会与演员互动,参与演出。与剧场观演多有不同,街场*……来源:《戏曲研究》年第期评点与中国戏曲之搬演张勇敢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评点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介入演出、文体约定两种路径影响了戏曲搬演。评点家对剧中具有突出意义的文学描写进行立体想象,借助批语将这些戏曲文学图景生成为场上演出形态。他们标注舞台提示以提醒、指导优伶表演,设计砌末以提升演剧效果,评判穿关以指正优伶穿戴,这些着意戏曲演出的批语对优伶扮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此同时,"评点"又从脚色派分、关目布局、宾白标举诸方面构建以舞台为本位的文体公约,其间的指摘批评或叹赏赞誉具有约定文体、导引创作的意图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戏曲文体的舞台品性。戏曲评点关涉演出实践与创作理论,它游走于文人与优伶、创作与演出之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戏曲"文学"与"搬演"的紧张关系,推动了古代戏曲文学作品的舞台化。来源:《戏剧艺术》年第4期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流变聚焦徐子方刘春,2.东南大学艺术学院2.美国迈阿密大学戏剧艺术系摘要:赵琦美虽首任古今杂剧抄校之力,却未整理编目,这项工作至钱曾方得初步完成。钱曾收藏的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并未售予季振宜,而是在其去世后转到张远的手上。《季沧苇藏书目》在赵本古今杂剧流传链中根本不存在。然钱曾于校勘并未措手,张远同样,除留下一篇《元明杂剧书后》外,亦未在今存本古今杂剧上留下其它任何印记。何煌则不同,他不仅是收藏者,而且还是这一批杂剧作品的校勘者之一,解决了一些文本来源不同所导致的问题。何煌而后,*丕烈开始了第二次汇总编目过程,编类和册数的梳理落实使得此前一些原来相对模糊的版本及收藏信息变得清晰和有条理。来源:《戏曲艺术》年第2期来源: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